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S100β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脑梗死患者180例,依据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分为认知正常组108例[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simple intelligent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scale, MMSE)评分27~29分],轻度组39例(MMSE评分21~26分),中度组24例(MMSE评分10~20分),重度组9例(MMSE评分≤9分),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为健康组,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5组血清HMGB1、S100β水平;Spearman法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S100β表达与MMSE评分、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MGB1、S100β表达在轻度组[(2.34±0.37)、(0.46±0.08)μg/L]、中度组[(4.01±0.52)、(0.54±0.10)μg/L]、重度组[(6.32±0.69)、(0.65±0.13)μg/L]依次升高(P0.05),均高于认知正常组[(1.60±0.20)、(0.39±0.06)μg/L]和健康组[(1.57±0.18)、(0.38±0.06)μg/L](P0.05),认知正常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MoCA评分在轻度组[(23.46±2.45)、(22.84±2.32)分]、中度组[(14.36±1.77)、(13.59±1.64)分]、重度组[(7.79±1.26)、(6.86±1.02)分]依次降低(P0.05),均低于认知正常组[(28.20±0.52)、(27.98±0.51)分]和健康组[(28.28±0.55)、(28.06±0.54)分](P0.05),认知正常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表达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0.703,P0.001;r=-0.712,P0.001),S100β表达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r=-0.744,P0.001;r=-0.736,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S100β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前循环梗死患者的超早期溶栓延迟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对某院2015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215例全前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超早期溶栓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超早期溶栓延迟发生率为28.84%,超早期溶栓延迟发生者中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溶栓延迟发生者24∶00~05∶59时间段发病、独居、NIHSS评分≥15分、主要照护家属不了解超早期溶栓、发病地点离医院距离5km、未拨打120急救电话、存在溶栓治疗禁忌症者构成比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上述因素均是超早期溶栓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前循环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延迟现象常见,且发生者预后不良风险高,24∶00~05∶59时间段发病、独居等均是其危险因素,需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并发隐匿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卵圆孔未闭并发隐匿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指标水平变化、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栓弹力图(TEG)指标水平变化以及治疗6个月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脑缺血事件复发率。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心率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α-角和M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脑缺血事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对卵圆孔未闭并发隐匿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的脑缺血事件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索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加甲氨蝶呤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青藤碱干预,两组均干预2个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沉(ESR)及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IL-6、TNF-α及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VAS评分、抗CCP、RF、CRP、ES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藤碱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降低体内炎症因子,同时可以起到免疫抑制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站式"杂交手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期间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20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100例。结果研究组患者addition EuroSCORE>7%以及Logistics EuroSCORE>6%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vs. 36.0%,P<0.001;74.0%vs. 39.0%,P<0.001)。研究组患者比常规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手术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常规组均明显缩短,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初次停留时间比常规组明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及术后30 d主要复合不良事件、脑卒中、截瘫、肾功能不全需血液透析辅助治疗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站式"杂交手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能够缩减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患者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PCoA)类型及开放与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67例,筛选出43例。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核磁共振血管显像(MRA)作为评估PCoA是否开放的标准,静脉溶栓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结果 PCoA开放的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未开放者(P0.05)。结论 PCoA开放的AIS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较未开放患者早期疗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IS)血清脂联素(APN)、趋化素(Chemerin)与心力减速力(D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01—2017-04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AIS患者。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情况分为肥胖组(BMI≥28kg/m~2,n=69)例和对照组(BMI28kg/m~2,n=129)。所有患者入组后检测Chemerin和APN水平,评价肥胖程度(BMI,WHR,WHtR和BAI)、评价神经功能恢复评分(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计算迷走神经张力(DC),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肥胖组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76.31±10.13mg/L vs 33.31±7.48mg/L,P0.05),而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32±0.67mg/L vs 8.89±1.04mg/L,P0.05)。肥胖组患者D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31±0.23ms vs 5.74±0.46ms,P0.05)。两组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及脑梗死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神经指标DC与Chemerin呈正相关(r=0.678,P0.001),与APN呈负相关(r=-0.685,P0.001)。结论:肥胖AIS患者迷走神经张力下降可能与chemerin升高和APN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将1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采用改良Longa法制备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颈内动脉不阻断血流;实验组缺血处理2 h后再灌注,3 h后两组同时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最后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清中IL-18和IL-1β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缺血2 h后按Bederson方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6只大鼠均造模成功,红四氮唑染色(TTC)提示实验组大鼠脑梗死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1);WB检测发现实验组NLRP3、GSDMD及Caspase-1表达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两组GFAP、Nestin和NeuN的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模型4、5、6的GFAP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实验组血清中IL-1β、IL-18的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1)。结论 缺血早期再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