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出血性转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6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对临床治疗中的相关因素的水平进行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后整理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比较,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年龄、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6 h和12 h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等均较大,大面积梗死、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所占比例高(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早期CT缺血改变是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比例较高,临床治疗中应特别注意高龄、发病到溶栓时间〉3 h、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寇金荣  王瑞红  常玉梅  于明娟 《河北医药》2012,34(17):2642-264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分型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的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四型: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和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1].溶栓治疗是对脑梗死后最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研究,溶栓只能在疾病早期应用,以发病3~6 h内为时间窗,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时间窗绝非不变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05~ 2020-05收治的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连续性随访,记录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4例患者存在有卒中病史,有10例患者存在有心房纤颤病史,有21例患者存在有高血压病史,有23例患者存在于糖尿病病史;所有患者在溶栓前的平均随机血糖水平为(7.23±2.83)mmol/L,所有患者在溶栓前的平均NIHSS评分为(14.83±5.83)分,在溶栓24h后的平均NIHSS评分为(11.02±3.28)分;有15例患者存在CT早期梗死征象,患者发病到给药的平均时间为(204.38±68.34)min,在溶栓治疗后有8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在溶栓治疗3个月内有5例患者死亡9.26%,3月随访结束后有26例患者48.15%结局良好,有28例51.85%患者死亡或残疾.在单因素分析中,症状性颅内出血、CT早期缺血征象、溶栓前血糖>11.1mmol/L、心房纤颤病史、糖尿病、溶栓时间> 120min、入院时NIHSS评分等都是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120min和有房颤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等都是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7.58,95% CI:1.023 ~ 53.293;OR=0.14,95%CI:0.023 ~0.893;OR=0.59,95%CI:0.043 ~0.993).结论:对于急性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而言,发病至溶栓给药时间、房颤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等都是影响其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78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组,出血组共20例,无出血组共58例;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不良组共28例,预后良好组共50例。分组方法均为质量分组法。分析临床资料,找出影响出血转化、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溶栓前NIHSS分值较无出血组高,溶栓后2h NIHSS分值、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较无出血组高,房颤发生率较无出血组,基线APTT较无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更大,溶栓前NIHSS分值、溶栓后2h NIHSS分值更高,房颤发生率、出血转化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前循环梗死、溶栓后最高收缩压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高分值、出血转化为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h NIHSS分值较高、前循环梗死、溶栓后自高收缩压过高是发生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后2h NIHSS分值过高、出血转化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永爱  濮孟久  李京 《天津医药》2005,33(10):630-631
目的:探讨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需注意的事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68例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与68例完全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选取37个可能相关的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期血糖升高、发热、不全前循环梗死、心功能不全、脉压差小、焦虑状态、假性球麻痹、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为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伴上述危险因素时要高度警惕卒中进展,在抗栓治疗的同时要强调全身性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轻度(NIHSS评分≤3分)、中度(NIHSS评分4~14分)和重度(NIHSS评分≥15分).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侧支循环、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0.314,95%CI:0.120-0.781)、侧支循环(OR=0.197,95%CI:0.049-0.780)、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OR=0.394,95%CI:0.178-0.838)、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OR=0.041,95%CI:0.013-0.133)是影响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年龄外,侧支循环、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能够影响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将有助于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探讨和病情评估,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延迟溶栓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6~12小时内进行的血栓溶解治疗。为观察其疗效,我们以尿激酶为例进行延迟溶栓治疗,并与非溶栓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胸痛持续≥30分钟,经含化硝酸甘油症状不能缓解,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2mm,发病6~12小时内,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者列为禁忌。 延迟溶栓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0岁,平均57±2.1岁。梗死部位: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18例,下壁4例,下壁 正后壁 右室6例,下壁 正后壁4例。 非溶栓组40例,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与延迟溶栓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张菊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63-3763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4~74岁,平均(61.6±10.1)岁。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其中大脑中动脉完全梗死8例,不完全梗死3例,基底动脉完全梗死1例,发  相似文献   

9.
超早期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治疗研究热点。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成功再灌注的关键性因素,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灌注,更多的脑组织可受到保护和功能改善。按照治疗时间窗的概念,首次溶栓应在发病3~6小时内即超早期进行[1],但目前临床上实际能在6小时内开始溶栓的病人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2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分析影响溶栓治疗时间延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提高人们对分秒必争、正确救治急性脑梗死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年龄、并发症、是否及时治疗等,预后与梗死部位及面积有关。多见于男性,意识障碍多,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均有智能障碍、偏瘫、失语或言语困难。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与梗死面积有关,临床预后差,早期预防是控制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给予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H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HT组和对照组(未发生HT),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尿激酶(UK)剂量、是否合并感染等,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水平。结果:溶栓后HT发生率为20.00%,即HT组15例,对照组60例。HT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糖尿病病史患者占比、合并高血脂症和心房纤颤患者占比、溶栓前TC和LDL-C水平、NIHSS评分、溶栓后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IHSS评分、溶栓后舒张压、合并心房纤颤、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脂症及溶栓前TC和LDL-C水平均为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结论:NIHSS评分高、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较长、溶栓后舒张压升高、合并心房纤颤、糖尿病病史、合并高血脂症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参考上述危险因素对HT进行早期识别及给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发病内6h,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行低剂量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 rCBF)、相对脑血容量( 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 rMTT),溶栓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显示灌注异常的缺血半暗带,表现为rCBF、rCBV降低,r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梗死核心区rCBF、rCBV及缺血半暗带区rC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缺血半暗区rCBF显著增加, rMTT减小,溶栓后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低剂量CT脑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治疗后缺血半暗区灌注异常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90例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策组施行常规的护理对策,全方位护理对策组应用全方位护理对策。比较两组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护理的梗死血管再通率;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神经功能;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全方位护理对策组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护理的梗死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护理对策组,P <0.05;全方位护理对策组住院时间优于常规护理对策组,P <0.05;护理前两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相近,P> 0.05;护理后全方位护理对策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优于常规护理对策组,P <0.05。全方位护理对策组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对策组,P <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对策在手术护理中有良好作用,可改善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神经功能,减少不良出血事件和促进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4.
朱琳  王真  罗中明  舒丹  张颖  秦鸣 《河北医药》2016,(17):2694-2696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379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不同,分为后循环梗死组( n =172)和前循环梗死组( n =207);按入院时Barthel指数,17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可能预后良好组( n =56)和可能预后不良组( n =116)。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HBA1C≥8.5%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房颤史为前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HBA1C≥8.5%、纤维蛋白原≥4 g/L、年龄>60岁是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后循环脑梗死发生与HBA1C≥8.5%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年龄、HBA1C影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再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8年来收治的心肌再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初发AMI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再梗死组有吸烟史,患梗死后心绞痛及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合并较多危险因素时易发生再梗死,且预后差.临床上应注意识别高危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轻、中度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病4.5~12 h内轻、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193例,MRI评价存在缺血半暗带47例,通过比较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超时间窗溶栓47例病人中,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溶栓预后好与NIHSS评分低(OR 1.652,95%CI 1.391~3.814)、发病-给药时间短(OR 0.968,95%CI 0.841~0.998)、溶栓前基础血糖低(OR2.010,95%CI 2.107~4.269)显著相关。NIHSS评分和发病-溶栓时间关系散点图揭示:超时间窗共47例病人中,预后良好38例,其中4.5~6 h占29例(76.32%),6~12 h占9例且NIHSS评分≤7分;预后不良9例,其中有6例(66.67%)集中分布在6~12 h且NIHSS评分≥7分。结论:超时间窗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低、血糖低、发病-溶栓时间短预后好,发病-溶栓时间越长,需要NIHSS较低,溶栓才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溶栓前后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 ,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对 2 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仪 ,在溶栓前后每 15min记录一次。结果 :溶栓后有 2 3例再通 ,其中 18例溶栓后 2h内出现再灌注性律失常 ,5例未发生。结论 :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者其QT离散度显著高于无发生者 (P <0 .0 5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者溶栓前QT离散度高于溶栓后QT离散度 (P <0 .0 5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对33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结果 3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患肢肌力达4~5级,失语、面瘫均明显改善,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结论早期溶栓治疗和预防能有效地遏制损害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44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药物溶栓治疗后的心绞痛的发生情况与4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5.7%,非溶栓组发生率为3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梗死后心绞痛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选择介入与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并对二者进行比较。方法 :采取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 :几十年来 ,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溶栓治疗的局限性 ,直接PCI已逐渐成为首选的再灌注治疗。直接PCI可使TIMI 3级血流率达 90 %以上 ,较溶栓降低死亡、再梗死、脑出血、缺血复发、梗死血管再闭塞。然而当行PCI治疗需延迟几小时时 ,溶栓治疗可在发病后即刻给予 ,促进梗死血管早期再灌注。结论 :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而使最有效的治疗相对迅速地用于每个STEMI患者 ,而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