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璐  黄荣康  刘永祥  程卯生 《中草药》2021,52(17):5139-5150
自然界中种类丰富、骨架多样、作用机制各异的活性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头,然而许多天然来源的有效成分存在含量低、纯化工艺复杂、难以大量获得的问题,成为靶标确证及成药性研究的重要障碍。因此,天然产物合成成为高效、大量、靶向获得活性成分的重要手段。吲哚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复杂、生物活性优良等特点,是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之一。色胺炔酰胺作为理想的合成砌块,可以简洁高效地构建各种吲哚生物碱母核,进而合成相关天然产物。富电炔酰胺的碳碳三键可被酸、金、银、铜等催化剂活化,从而被吲哚C-3位进攻发生环化反应。色胺炔酰胺环化过程的进攻方式一般分为2类:一种是电性效应主导的进攻α位的类型,另一种是以配位效应主导的进攻β位的类型。色胺炔酰胺发生环化后级联分子内捕获、分子间捕获以及重排等过程,可以快速构建出四环吲哚、β-咔啉吲哚、螺环吲哚和氮杂?并吲哚等重要的吲哚生物碱核心骨架。详细介绍了基于色胺炔酰胺高效合成吲哚生物碱的天然产物合成策略,并总结其一般反应活性规律和特点,为吲哚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合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9,(12):1093-1099
目的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大豆苷元及其三个氨基甲酸酯前药的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选用Welch Ultimate LP-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体积分数0.3%甲酸水(B),甲醇(C)进行三元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9 nm,柱温30℃。结果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各组分在24 min内均得到较好分离。大豆苷元(Dan)、7-缬氨酸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7-P)、4′-缬氨酸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4′-P)和7-4′-二缬氨酸大豆苷元氨基甲酸酯(7-4′-P)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03~20.06 mg·L~(-1)、1.004~20.08 mg·L~(-1)、1.002~20.04 mg·L~(-1)、1.001~20.02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100.5%、100.1%、100.2%(n=9),RSD均小于2.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大豆苷元及其氨基甲酸酯前药的含量测定及其化学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反相离子对色谱法(reversed phase ion chromatography,RPIC)对头孢地尼立体异构体杂质I、J、K、L、T、U的分离机制。方法采用RPIC对各杂质进行分离,考察在流动相中加入四甲基氢氧化铵(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TMAH),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05%、0.1%、0.25%、0.3%、0.5%的色谱条件下以及流动相pH在4.5~6.5内变化时,各杂质间的分离度以及保留时间的变化。采用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各杂质与TMAH分子的结合能力的差异,阐明了RPIC洗脱过程中,在TMAH作用下,各杂质的分离度及保留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 TMAH与杂质I、J、K、L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与TMAH结合后,杂质I形成3个分子内氢键,杂质J形成2个分子内氢键,且与TMAH之间存在1个分子间氢键,杂质K形成1个分子内氢键,杂质L无分子内氢键,杂质I、J、K、L与TMAH分子之间均存在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TMAH与杂质T、U的结合能力无显著性差异。杂质T、U均可以形成3个分子内氢键,与TMAH之间均存在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随着流动相中的TMAH浓度的增大,杂质I、J、K、L的保留时间延长,分离度逐渐增大,杂质T、U的色谱行为无显著变化。结论采用分子对接仿真技术,在分析各杂质与TMAH自身理化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各杂质在流动相环境中与TMAH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加精确地阐述RPIC法中头孢地尼立体异构体杂质的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沁怡  沈国祥 《药学研究》2021,40(5):281-288,299
随着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发展,溶出度作为固体制剂体外工艺控制的重要指标,其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中药药效成分的复杂多样性,本文依据文献对中药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的重要意义、溶出度测定装置、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现状进行综述。提出用不同批次制剂的溶出曲线点的宏定性相似度Sm≥0.9和宏定量相似度70%≤Pm≤110%作为判定批间溶出曲线一致性的新标准,为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研究提新的控制标准。评价中药工艺是否恒定规范以保证药效是否最优,固体制剂溶出度的一致性是先决条件。中药一致性控制中的药效物质总量控制并不难,最难的地方是中药固体溶出度的一致性控制。溶出度控制是中药固体制剂一致性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是制剂药效一致性控制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抗肿瘤药物多西他赛的水溶性,制备磷脂-胆酸钠-Soluplus■三元混合胶束包载多西他赛,结合分子对接仿真技术研究三元混合胶束的结构及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Soluplus?胶束、磷脂-胆酸钠二元混合胶束、磷脂-胆酸钠-Soluplus■三元混合胶束;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不同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值;测定不同混合胶束对多西他赛的最大增溶量;结合分子对接仿真技术对混合胶束结构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类型胶束进行体外溶血安全性评价。结果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结果表明不同胶束的形成能力为:Soluplus■胶束>三元混合胶束>二元混合胶束。三种胶束对多西他赛的增溶能力为:Soluplus■胶束>三元混合胶束>二元混合胶束。胶束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磷脂、胆酸钠与Soluplus■的对接结合能分别为-9.11和-5.12 kcal·mol-1,主要以氢键和疏水作用与Soluplus■相结合,位于Soluplus■分子空穴中,离子效应得以屏蔽。体外溶血实验结果显示在磷脂-胆酸钠二元混合胶束中插入Soluplus■制备的三元混合胶束溶血安全性提高。结论在磷脂-胆汁盐-Soluplus■三元混合胶束中,高分子聚合物Soluplus■的加入使二元混合胶束的增溶量增加,溶血作用降低,安全性提高,这对于今后高低分子组合物组分对药物的增溶及保护作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液体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最终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吲哚-3-甲醛(1H-indole-3-carboxaldehyde)(1)、吲哚-3-乙酸甲酯(methyl indole-3-acetate)(2)、环(L-脯氨酸-L-缬氨酸)(cyclo-(L-prolyl-L-valine)(3)、brevianamide F (4)、asperterreusine A (5)、talaisocoumarin A (6)、3-甲基-6-羟基-8甲氧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hyl-6-hydroxy-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7)、3-甲氧基-6,8-二羟基-3-甲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比格犬血浆中可利霉素的3种主要成分异戊酰螺旋霉素Ⅰ、Ⅱ、Ⅲ及3种主要代谢物螺旋霉素Ⅰ、Ⅱ、Ⅲ浓度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选用Kinelex XB-C_(18)柱,以乙腈-5 mol·L~(-1)乙酸铵-甲酸(体积比为88∶12∶0.2)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结果该方法在1~250μg·L~(-1)内螺旋霉素I、异戊酰螺旋霉素Ⅰ、Ⅱ、Ⅲ线性关系良好,1~1 000μg·L~(-1)内螺旋霉素Ⅱ、Ⅲ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90.58~96.73%,基质效应96.78~114.98%,日间和日内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值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可利霉素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血浆浓度测定,且血浆中代谢物SPM的浓度远高于主要组份Iso-SPM。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日夜两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的昼夜差异,实现生长激素给药时间和用量的优化,同时有效减轻皮下注射给药疼痛感,提高患者使用依从性。方法 采用铸模法制备微针贴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表面形貌。经体外释放试验确定含生长激素微针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包括优化紫外交联时间和交联剂含量。通过微针力学强度测试和体外透皮试验验证微针贴片有效穿透皮肤的可行性,通过圆二色光谱测定药物的稳定性。通过调试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日用和夜用微针贴片。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针排列整齐,针体完整、尖锐,微针在药物释放前后形貌无明显差异。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紫外交联时间为7 min,交联剂用量为1.5%时,微针贴片可以有效穿透离体大鼠皮肤,同时实现了生长激素在12 h内稳定释放,且微针释放出的蛋白药物构象无明显变化。通过在针体中负载不同剂量生长激素,制备了日用和夜用生长激素微针贴片。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微针能够顺应在生理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的日夜差异,实现了适宜时间释放适量生长激素的目标,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微针药物负载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以期实现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在癌症治疗中,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医药界关注的热点。临床上用于治疗实体瘤的靶向药物——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导致穿透性有限的问题,在实体瘤治疗中无法发挥预期疗效,且由于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长,易对肝和其他组织产生脱靶毒性,限制治疗窗。使用小型化的偶联物或类似药物,如抗体片段偶联药物、支架抗体偶联物或多肽偶联物,将有利于药物快速穿透肿瘤组织,使毒素在肿瘤组织内迅速聚集,且相比于传统抗体偶联药物,小型化偶联物通过肾脏代谢比率增加,从而降低药物因长时间体循环导致的不良反应。但是其过短的半衰期会造成进入肿瘤的实际药量减少,因此也衍生出不同半衰期延长方法,以调节药物半衰期,增加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总量,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不同的小片段技术和代表性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进展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对其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小型化抗体偶联药物及类似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药物和物理刺激(如光、电、磁、超声)的方法可实现对脑神经元功能的操控。其中,化学遗传和光遗传技术由于可精确操控目标脑区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在脑环路功能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开发的磁遗传技术可在磁场条件下利用磁感应元件激活神经元,实现了对大脑特定脑区神经元的非侵入且瞬时的调控。本文主要对脑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化学遗传和光遗传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以及正处于探索阶段的磁遗传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也讨论了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技术在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期望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善,这些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