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目的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癌症生存者孤独感现状并分析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5月-10月上海市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病友团体的癌症生存者,用一般资料问卷、癌症孤独量表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癌症生存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 065份有效问卷,仅有13.1%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无孤独感,其余生存者都报告了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癌症生存者孤独感得分为(15.20±5.49)分,生活质量得分为(71.82±15.51)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r=-0.517,P<0.001)。采用分层回归控制人口社会学因素和疾病治疗因素后,结果显示,孤独感对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影响,可解释生活质量变异的16.3%(F=53.545,P<0.001)。结论 上海市徐汇区癌症生存者具有普遍孤独感;在控制人口社会学因素、疾病治疗因素后,孤独感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相关。护理人员应关注癌症生存者的孤独情况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轻其孤独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开展肺结核筛查的效果与成本效益分析,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上海市徐汇区慢性病综合管理平台中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搜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CDC”)登记并进行社区管理的1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最终确定免费筛查患者分别为2014年32800例和2015年33723例。于筛查开始前1个月内(筛查时间为每年8、9月份)通过电话和上门告知其在约定时间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场采用数字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筛查肺结核。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两年筛查情况开展筛查成本[本次筛查将筛查成本考虑为社会总成本,包括卫生部门投入的经费(显性成本)和糖尿病患者提供胸片产生的费用(隐性成本)]、社会效果、社会效益、成本-效用比、效益-成本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最终38617例次(2014、2015年分别为19723、18894例次)糖尿病患者进行了DR筛查[现场进行DR筛查21030例次(54.46%)、提供胸片检查报告17587例次(45.54%)],其中9944例糖尿病患者参与了2年的筛查,故2年合计开展了DR筛查28673例。2014、2015年筛查发现9例患者,均为50岁以上患者;发现率分别为25.35/10万(5/19723)和21.17/10万(4/18894),且男性患者的检出率(64.98/10万,8/12311)明显高于女性(6.11/10万,1/1636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本次筛查社会成本总支出经费为308.94万元(人民币,下同)(80×38617),实际卫生部门显性成本投入为185.83万元。 可减少结核病死亡患者2.25例,可使67.50~101.25名健康人避免感染,可减少社会医疗费用38.18万~57.28万元,可避免85.5个DALY损失,可挽回间接社会总价值575.66万元。社会成本-效用比为3.61万元(308.94/85.5),显性成本-效用比为2.17万元(185.83/85.5)。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02[(47.73+575.66)/308.94],显性效益-成本比为3.35[(47.73+575.66)/185.83]。结论 徐汇区糖尿病患者通过胸片方式开展肺结核筛查的效益-成本比不高,不适合开展大范围的肺结核筛查;可重视男性、高龄糖尿病患者的肺结核筛查。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不同强度干预措施对建筑工人艾滋病、性病知晓率的影响,为有效开展建筑工地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海市徐汇区6个工地的620名工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在不同的建筑工地分别施加不同强度的干预措施,观察工人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变化情况。[结果]高、中、低度干预组两次随访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水平都有明显上升;HIV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非HIV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但后者干预后知识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前者;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得分变化趋势为低度干预组缓慢升高、中度干预组升高后速度趋缓、高度干预组快速升高后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建筑工人的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干预措施强度越高,近期效果越明显;高度干预措施远期效果明显,而低度和中度干预措施远期效果相近;三种不同强度的干预方式对预防艾滋病、性病均效果良好,在实际工作中可视具体条件选定干预措施;本研究的经验可为相似人群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状况。[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市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2个社区(A社区为中心城区、B社区位于郊区)设置监测点,每月10~16日连续监测PM2.5浓度,数据采集后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社区的PM2.5浓度在4、6月份均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两社区污染最严重,夏秋季最轻;B社区夏季的PM2.5浓度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B社区浓度高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标准评价两社区污染水平均超标,2008和2009年A社区超标率分别为54.76%和35.71%,最大超标倍数为4.51倍,B社区超标率分别为63.10%和67.86%,最大超标倍数达5.26倍;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空气质量准则》第一阶段目标相比,除A社区2009年未超标外,两社区其余年份均超标。[结论]两社区PM2.5,污染呈冬季严重,夏秋季减轻的特点,B社区PM2.5的污染问题较A社区严重,两社区的PM2.5的污染水平与美国EPA标准和WHO第一阶段目标相比均存在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工人性病艾滋病(STDs/AIDS)及安全套的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6个建筑工地的620名建筑工人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安全套的认识及使用等内容。[结果]在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方面,有关“性病是可预防的”、“与艾滋病病人不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可以传播艾滋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以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能会看起来很健康”等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较高,在79.9%~96.76%之间。但对于几个关于感染途径的问题(如与艾滋病人握手,共用毛巾、马桶,接吻,咳嗽及昆虫叮咬等),大多数人存在错误认识,回答正确率仅为4.60%~35.9%。在安全套的认识和使用方面,有关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仅有11.11%的人知道用食用油或凡士林作为安全套润滑剂会导致安全套破裂,27.21%的人知道戴安全套时应该把顶部小囊中的空气挤掉,29.47%的人知道在把安全套戴上阴茎之前,安全套不应该被完全展开。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61.10%的人会选择使用安全套,但与配偶或情人发生性关系时,仅有不到25%的人使用安全套。[结论]建筑工人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大多居住在建筑工地,与外界相对隔绝,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比较缺乏,安全套的认识及使用率较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方式,加强对建筑工人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及安全套的推广使用,使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上海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中HI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的行为方式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通过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网络及相关组织动员招募16岁以上对象,分为感染者组和非感染者组,采用匿名问卷调查MSM人群中艾滋病相关健康及行为差异。[结果]30名HIV感染者和124名非HIV感染者之间的人口学特征无统计学差异。非HIV感染者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可能性明显大于HIV感染者;非感染者组的健康状况自我评估为良好的比例高于感染者组。关于对待"患了艾滋病可以有性行为"的态度,感染者组赞同率高达93.4%。近6个月内性行为方式方面,非感染者组与非固定性伴的口交率和射精率明显高于感染者组。[结论]MSM人群中HIV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的婚育和性行为存在差异,急需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上海市徐汇区居民糖尿病进行疾病负担的测量和分析,探讨其演变趋势. [方法]数据源自1999-2011年上海市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登记系统,对象为所有80岁以下、徐汇区户籍、死因为糖尿病的居民共计1780人.分别计算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YLD)、死亡损失年(YLL)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并对DALY作时间趋势检验,对具有时间趋势特征者建立灰色动态模型GM(1,1)进行预测. [结果]近13年该区80岁以下糖尿病DALY均高于2004年全国水平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男、女性糖尿病所致残疾负担均远高于死亡负担,残疾所致负担占67.5%;近13年男性糖尿病DALY有随时间延长而增长的趋势(u=2.92,P<0.01),利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2012-2013年徐汇区80岁以下糖尿病的每千人DALY分别为7.66、8.26. [结论]该区糖尿病疾病负担较重,糖尿病所致残疾负担较死亡负担严重,男性疾病负担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上海市徐汇区2名健康儿童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调查处置措施。[方法]分别对2名病毒携带者进行个案调查、粪便消毒处置、测定免疫功能,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粪便标本进行带毒调查、儿童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调查、OPV查漏补种及医疗机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结果]2名健康儿童分别检出Ⅲ型VDPV和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当地儿童OPV免疫接种率较高,粪便标本均未检出阳性病毒。未发现VDPV病例。[结论]VDPV未在当地造成循环。  相似文献   
40.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overcrowding reduces efficiency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medical error leading to adverse events. Technical solutions and models have done little to redress this. A full year’s worth of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patient flow were undertaken, which involved making hand-written field-note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activities of emergency clinicians (doctors and nurses), in two EDs in Sydney, Australia. Observations were complemen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 applied thematic analysis to account for th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activity of emergency clinicians in moving patients through the 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at emerged from the data analysis is the ED “carousel”. Emergency clinicians co-construct a moving carousel which we conceptualise visually, and which accounts for the collective agency of ED staff, identified in the findings. The carousel model uniquely integrat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transfer of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the intellectual labour of lead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department. The latter involves managing staff skill mix and the allocation of patients to particular ED sub-departments. The model extends traditional patient flow representations and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valuing ethnographic methods in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in order to foster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d generate creative practical and policy alternatives that may, for example, reduce or ameliorate access block and ED overcrow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