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192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38篇
  2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传统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中一些关键问题,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始终困扰着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和新医改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嘉定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获得了显著突破,初步建立起了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其实践成效可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92.
张涛  钟培松  钱杰  沈永  潘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62-2564
目的分析2010年嘉定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高危因素,为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嘉定区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应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嘉定区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6.53/10万,重症病死率2.33%。报告重症病例数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多的嘉定区东南部。时间上以18~31周为报告重症发病高峰。重症病例年龄分布以小年龄组为主,1岁年龄组最多,为33例,占38.37%,且重症发生率最高,为3.16%,高于全区的重症发生率(2.43%)。重症病例病原学检测EV71占87.21%,高于轻症监测病例(EV71占47.37%)。结论嘉定区重症手足口病防控形势严峻,重症病例有明显的年龄、性别、时间和地区差异。对来自重点地区1岁年龄组手足口病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早救治,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嘉定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以夹日法、笼诱法、灯诱法和粘捕法调查鼠、蝇、蚊、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调查发现嘉定区鼠类1科2属3种,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9.23%),其次是褐家鼠(占21.15%),鼠密度9月最高;蝇类3科4属4种,家蝇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8.49%,7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蚊虫有2科2属3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73.83%),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占12.58%)和中华按蚊(占13.59%),8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蜚蠊有2科2属2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9.29%),7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结论嘉定区鼠、蝇、蚊、蜚蠊优势种分别为小家鼠、家蝇、淡色库蚊和德国小蠊,密度高峰鼠类为9月,蚊类为8月,其它病媒生物均为7月。  相似文献   
94.
目的 了解不同配方饵料对蝇类的诱捕效果,探索蝇类监测饵料的商品化和标准化.方法 用果酱、甜面酱、红糖、奶粉、腐鱼膏剂和鱼粉6种材料,按不同比例配置成9个配方,现场笼诱法比较配方的诱蝇效果.结果 通过4-11月每月3次轮换试验,5号配方(腐鱼膏剂+甜面酱)对大头金蝇诱获率最高;6号配方(腐鱼膏剂+红糖+奶粉)对家蝇诱获率最高,家蝇占诱蝇总数的29.3%,经f2检验,6号与1~3、5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4、7~9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tudent-Newman-Keuls统计分析,6号配方优于其他配方,即6号>(9号、7号、4号、8号)>2号>3号>5号>1号.结论 6号配方优于其他配方,可应用于现场蝇类监测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家蝇和其它监测蝇种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95.
刘勤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37-5338
目的 通过对高考学生健康体检,了解影响学生健康状况主要危险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嘉定区高考学生3年健康体检资料,对健康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体检完全合格率为8.17%,合格专业受限率为91.81%.专业受限率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91.53%)、视觉异常(1.82%).结论 高考学生健康体检完全合格率低,专业受限率高,专业受限主要原因是视力低下.  相似文献   
96.
背景:目前治疗髌骨骨折的各种手术方法均有优缺点,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目的:评价髌骨内固定板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国人髌骨数据,采用钛合金制成蜘蛛形内固定板。采集6具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制成粉碎性骨折模型,分别采用髌骨内固定板和NiTi聚髌器固定,行生物力学实验,比较两种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均能满足1 kN股四头肌收缩力,髌骨内固定板固定后髌骨的分离位移、肌力和关节力以及髌骨关节接触面力学特征均优于常用聚髌器内固定,统计两者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髌骨内固定板的设计符合髌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其对髌骨骨折的固定强度可完全满足临床应用之需。  相似文献   
97.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外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评估其潜在传播危险程度。[方法]对嘉定区马陆镇、黄渡镇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外来流动人员1 477人进行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1 477例外来流动人员的血清学阳性率为4.54%;病原学监测阳性1例,阳性率为1.49%。不同年龄段中30~40岁人群的血清阳性率最高(7.38%);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血清阳性率以小学学历者最高(5.48%);来沪前为农民者血清阳性率最高(7.60%);来自湖北省的流动人员血清阳性率最高(7.47%)。[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对嘉定区血吸虫病传播带来潜在威胁,应继续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特别是来自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SM)人群性伴网络特征及该人群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性病(ST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该人群中传播及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模式,为开展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同性恋人群活动场所、同性恋QQ群内动员、"滚雪球"等途径寻找MSM人群,招募151人,采用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结果]151名被调查者中最近6个月有30人(19.9%)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为53.3%;与同性性活动情况,其中91人(60.3%)有同性固定性伴,76人(50.3%)与非固定同性性伴的人发生过多次男男性行为(简称有多次男性伴),77人(51.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简称有偶遇男性伴),10人(6.6%)从事商业性行为。而在与固定性伴、多次男性伴、偶遇男性伴、商业性行为中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依次是69.2%、57.9%、50.6%、70.0%。与固定男性伴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与偶遇男性伴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P=0.014)。最近6个月有2种及以上性伴类型占58.9%。30名已感染HIV者中有多次男性伴及偶遇男性伴类型的比例分别为53.3%和63.3%;有过多次男性伴、偶遇男性伴性行为者中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0.0%和63.2%。感染HIV者与固定男性伴发生高危性行为的率低于未感染HIV者(P=0.029)。[结论]MSM人群性伴网络复杂多样,高危性行为发生率高。不仅使HIV在该人群中容易传播,且该人群已成为向普通人群传播HIV的"桥梁"人群。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红外线及微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结合红外线照射和微波治疗56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结果针刺结合红外线及微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总有效率为100%,其中优良率是85.7%。结论针刺结合红外线及微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