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55篇
  免费   2459篇
  国内免费   1972篇
耳鼻咽喉   194篇
儿科学   261篇
妇产科学   418篇
基础医学   3221篇
口腔科学   869篇
临床医学   3731篇
内科学   2907篇
皮肤病学   245篇
神经病学   1378篇
特种医学   9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168篇
综合类   4229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2093篇
眼科学   647篇
药学   2080篇
  41篇
中国医学   1280篇
肿瘤学   212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978篇
  2022年   1734篇
  2021年   2060篇
  2020年   2063篇
  2019年   1114篇
  2018年   946篇
  2017年   970篇
  2016年   1035篇
  2015年   1111篇
  2014年   2311篇
  2013年   2145篇
  2012年   2440篇
  2011年   2391篇
  2010年   1646篇
  2009年   1228篇
  2008年   691篇
  2007年   806篇
  2006年   699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素珍  徐永  万瑜  杨钢 《医学争鸣》2002,23(12):1090-1093
目的 观察钠摄入量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影响 .方法 经动 -静脉分流术造成大鼠充血性心衰模型 ,分为心衰组、心衰限钠组、心衰补钠组 ,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测定各组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 、心钠素含量及心肌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 (吸光度 A值 ) ,同时检测心功能 .结果 心衰限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 含量(2 0 .1± 4 .5 )和 (2 7.3± 5 .9) ng· g- 1、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 (6 .4± 1.2 )和 (12 .6± 2 .3)显著高于心衰组 (17.5± 3.6 )和 (2 0 .1± 3.7) ng· g- 1 ,(6 .2± 1.9)和 (8.6± 1.7) (P<0 .0 5 ,P<0 .0 1) ,心室心钠素 (42 3± 6 8) ng· g- 1 也显著高于心衰组 (337± 86 ) ng· g- 1 (P<0 .0 5 ) ,心房心钠素 (6 7± 19)μg· g- 1显著低于心衰组 (85± 15 ) μg· g- 1 (P<0 .0 5 ) ;心衰补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心室血管紧张素 和心钠素与心衰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血管紧张素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心钠素 (10 1± 17) μg· g- 1 显著高于心衰组 (P<0 .0 1) .结论 心衰时不同钠摄入量可通过改变心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平衡状态在心衰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2.
低氧及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时,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低氧状态下适当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运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肌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低氧复合运动组较低氧安静组大鼠体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氧复合运动组骨骼肌结构正常,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纤维增粗,毛细血管增生。结论低氧复合适当的运动能够维持骨骼肌的正常形态,增强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促进低氧习服。  相似文献   
93.
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血管损伤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6例(均为单侧肢体)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动脉损伤(Gustilo Ⅲc型)的患者,其中胫前动脉损伤64例,胫后动脉损伤8例,两动脉同时损伤14例。结果 86例全部行急诊清创,血管探查和(或)修补。31例急诊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8例术后感染,6例因肢端坏死而截肢;42例行石膏外固定,其中5例术后感染,1例因肢端坏死而截肢;5例行跟骨牵引;8例行外固定架治疗。结论 合并动脉损伤的胫腓骨开放骨折,早期彻底清创至关重要。血管损伤应急诊予以修复,骨折不宜一律内固定。可利用的软组织无张力地覆盖骨、肌腱及血管,残余创面留待Ⅱ期闭合。  相似文献   
94.
The role of MHC class Ⅱ transactivator (CⅡTA) in constitutive or IFN-γ inducib|e expression of HLA molecules in human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cell lines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of HLA molecules and CⅡTA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CⅡTA gene was determined by RT-PCR. The capability of peripheral blood T cell reaction stimulated by tumor cells was monitored by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HLA Ⅱ-positive tumor cells expressed the CⅡTA quite well, andthe expression of HLA Ⅰ+Ⅱ was increased in the tumor cells with constitutive or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CⅡTA after induced by IFN-γ. The tumor cells which did not express CⅡTA after in-duced by IFN-γ were not response to the expression of HLA Ⅱ promoted by IFN-γ. It suggest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ability of some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cell lines in response to IFN-γ for HLA expression and the deficiency in the inducible expression of CⅡTA, indicating CⅡTA might take part in the regu|ation of HLA Ⅰ+Ⅱ expression in the tumor cells, which might p|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immunologic escape.  相似文献   
95.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建立外消旋聚乳酸复合神经生长因子(poly-D,L-lactic acid/nerve growth factor,PDLLA/NGF)可吸收性缓释导管桥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观察复合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DLLA单纯导管和PDLLA/NGF缓释导管,每根缓释导管含NGF450U。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切除中段坐骨神经10mm之后分别行自体神经移植(A组)、单纯导管桥接(B组)、单纯导管加一次性给药(C组)、PDLLA/NGF缓释导管桥接(D组)修复坐骨神经,除A组外,均保留10m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比较各组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导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松,并开始降解,但外形仍保持完整。再生神经均顺利通过导管腔,组织学观察A组和D组内神经纤维数目多,大小均匀,成熟良好;B组和C组纤维结缔组织多,神经纤维细小,髓鞘薄。图像分析显示除神经纤维计数D组高于A组外,A组和D组在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PDLLA/NGF缓释导管能够有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组织学观察指标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97.
计算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采用 WCP公式计算方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GF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99m Tc DTPA清除率测定 6 6例不同疾病住院患者 GFR(Tc GFR) ,并测血清肌酐 (SCr)及尿素氮 (BU N) ,同时以 WCP公式、Robert公式计算 GFR(WCP GFR,Robert GFR) ,以 Cockcroft/ G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CG CCr) ,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除肾功能正常者 CG CCr与 BU N无显著相关外 ,肾功能不全及肾功能正常者的 WCP GFR、Robert GFR、CG CCr均分别与 Tc GFR呈显著正相关(P均 <0 .0 1) ,与 BU N、SCr呈显著负相关 (P<0 .0 1或 P<0 .0 5 ) ;与 Robert GFR、CG CCr比较 ,WCPGFR始终与 Tc GFR最接近 (P均 >0 .0 5 ) ;WCP GFR、Robert GFR、CG CCr与 Tc GFR的平均差绝对值逐渐增大 ,三者间差异显著 (P均 <0 .0 5 )。结论 :WCP GFR、Robert GFR、CG CCr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 GFR,而以 WCP GFR更准确 ,且简便、快速、安全而廉价 ,可代替 Tc GFR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8.
《Arthroscopy》2006,22(5):577.e1-577.e3
Reports of ulnar nerve injury as a result of elbow arthroscopy are rare in the literature. We report a case of ulnar nerve injury following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and retrograde drilling of the capitulum in a patient with symptomatic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The standard location of proximal medial portal placement is 2 cm proximal to the medial epicondyle at the level of the medial intermuscular septum. In this location, the ulnar nerve is protected from injury by the medial intermuscular septum. Extending this placement more proximally may negate this protection, leaving the nerve more susceptible to injury.  相似文献   
99.
CT、MR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CNS—SLE)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诊断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患者,男1例,女16例,年龄16~45岁。病史5~15年。17例均行常规CT扫描,14例行MR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T扫描阳性率为94.1%(16/17)。其中9例表现为弥漫性基底节区的低密度灶,出血4例,脑萎缩8例,有5例表现为双侧豆状核钙化,1例为左侧尾状核头部钙化,仅1例未发现异常。MR扫描阳性率为100%(14/14),10例表现为大脑、小脑、脑干及深部白质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2例表现为小灶性出血,脑萎缩4例。结论 CT、MRI可对CNS-SLE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对于CNS-SLE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0.
从机械和电路两方面分析了 KLHZ-001型后装机出源阻力大的原因 ,并分别阐述了维修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