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S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干预7 d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 II、Balthazar CT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T-1、NO、vWF:Ag、VEGF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1、vWF:A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NO、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干预组患者ET-1、NO、vWF:Ag的改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患者VEGF的改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MP-140、TXB2等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 II、Balthazar CT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患者上述评分的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发现,Balthazar CT评分与ET-1、vWF:Ag、GMP-140、TXB2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情况改善可能是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SAP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3.
64.
曾文莉 《中外医疗》2013,32(8):14+16-14,16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通过采用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法,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开展一体化的急救管理制度与程序,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注射综合性实验性干预,观察干预后的近期、远期效果,为改善不安全注射现状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对湖南省县级医院、乡镇医院进行抽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知识讲座、发放安全注射指南、宣传册以及现场指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并分别在干预后1个月和6个月对2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及安全注射行为的效果。结果: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由干预前的27.8%下降到21.7%,而对照组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反而由26.0%上升到了27.9%,干预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6个月,再次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实验组医护人员的不安全注射率继续下降到了18.4%,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医护人员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率也下降到了22.4%,但干预后两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干预时间点不安全注射行为率都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干预后1个月和6个月的安全注射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自身干预后比干预前的行为得分高(P<0.01)。结论:安全注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发放安全注射指南与注射现场的实践指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于改变基层医护人员不安全注射的行为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对照组及冠心病人群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1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探讨冠心病患者HDL-C、ApoA1、MCP-1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8月于本科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患者195例,入院前均未行调脂治疗。按冠脉造影或冠脉CT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45例,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109例。入院当时检测血清脂因子、FI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的MCP-1增高,HDL-C、ApoA1降低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CP-1升高,并且与冠脉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DL-C、ApoA1水平与冠脉严重程度负相关。表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