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8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CI:41.9%~48.9%),男性[46.2%(95%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CI:41.1%~48.2%)],城市[54.3%(95%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CI:9.7%~13.4%),女性[12.8%(95%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CI:8.6%~12.0%)],城市[14.6%(95%CI:11.7%~17.4%)]高于农村[8.3%(95%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 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 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 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 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 CI:1.29~1.65)和1.33倍(95% CI:1.18~1.50)。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 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5.
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是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主要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摄入且摄入不同种类的蔬菜和水果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针对蔬菜和水果摄入量、种类及加工方式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为推广合理膳食, 促进居民形成营养均衡的膳食习惯, 完善我国一般和高危人群心血管病预防及心血管病患者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估计我国七大区域2005-2018年全谷物摄入水平及摄入不足导致2型糖尿病(T2DM)死亡归因风险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 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法, 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采用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 计算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性别≥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不足对T2DM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人数和归因死亡率, 并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比较我国七大区域归因于全谷物摄入不足的T2DM死亡变化。结果 2002、2010和2015年我国≥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水平依次为19.0、14.3和19.8 g/d。2018年估计的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为20.1 g/d, 其中男性为19.4 g/d, 女性为20.8 g/d, 七大区域中, 华北地区最高(47.4 g/d), 西南地区最低(6.0 g/d)。2018年我国华北地区T2DM的PAF最低, 西南地区最高, 分别为12.8%和19.3%。2005-2018年七大区域PAF变化不同, 东北地区P...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三高)的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三高共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收集的相关信息, 以134 950名≥45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 分析不同特征居民三高患病及共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46.0%(95%CI:45.1%~47.0%)、19.5%(95%CI:18.7%~20.2%)、43.3%(95%CI:42.3%~44.4%);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共病率分别为12.3%(95%CI:11.7%~12.8%)、22.8%(95%CI:22.1%~23.4%)、11.6%(95%CI:11.1%~12.0%);三高共病率为7.6%(95%CI:7.2%~8.0%)。这些共病率均随年龄、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城市高于农村, 东北及华北地区较高(P<0.05)。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C血症的共病率为1.9%(95%CI:1.7%~2.1%), 高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情况, 并探讨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名, 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 采用面对面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 业余时间中高强度锻炼频率和时间, 以及其他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相关信息。通过MODIS、OMI、AIRS等卫星遥感数据资料, 反演获取2018年298个监测县(区)的每日气温, 高德POI数据库获取2017年公园数量。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锻炼相关变量、气温和公园信息完整的68 379名≥6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按性别以年龄组、城乡、文化程度、地区等分组计算经常锻炼率和平均每周锻炼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经常锻炼率的个体和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均进行复杂加权调整。结果 2018年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3.1%(95%CI:12.1%~14.0%), 男性[13.6%(95%CI:12.6%~14.7%)]略高于女性[12.5%(95%CI:11.5%~13.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国老年人血红蛋白水平与心率增快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60岁的老年人。根据WHO关于贫血严重程度的定义和非贫血者血红蛋白浓度的三分位数, 将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分别分为5组。考虑群内相关性后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分组与心率增快风险的关联, 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探讨两者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最终纳入≥60岁老年人71 409名。血红蛋白浓度为(142.6±17.7)g/L, 心率为(78.5±12.2)次/min。调整混杂因素后, 与男性血红蛋白130~147 g/L组相比, <110、110~129、148~158、≥159 g/L组心率增快的优势比(OR值)分别为1.39(95%CI:1.17~1.64)、1.10(95%CI:0.99~1.21)、1.16(95%CI:1.09~1.23)、1.42(95%CI:1.33~1.51)。与女性血红蛋白120~133 g/L组相比, <110、110~119、134~142、≥143 g/L组心率增快的OR值分别为1.17(95%CI:1.02~1.33)、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生命八要素"评分法评估我国成年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 为制定和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县(区),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抽取45户, 并从中选取20户, 对所有户中居民进行膳食调查。本研究将完成膳食调查、年龄≥20岁且相关信息完整的70 093人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2022版心血管健康评分标准—"生命八要素"评估我国成年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所有结果采用基于设计的复杂抽样加权调整。结果 2015年我国≥20岁居民心血管健康得分为73.3±12.6, 女性(77.9±11.6)显著高于男性(68.7±11.8), 城市(74.5±12.8)高于农村(71.9±12.2),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我国有0.25%(95%CI:0.16%~0.33%)成年居民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为100分, 较高、中等和较低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居民分别占33.0%(95%CI:31.6%~34.3%)、63.2%(95%CI:62.1%~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