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0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鄢力  程昕然  魏艳  王晓鸥  何卫兰  向蓉  卜冬梅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609-4611,4613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型频率与儿童Graves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及DNA测序法,对四川地区汉族GD儿童83例和正常对照50例的外周血白细胞DNA的HLA-DQA1基因进行分型,分析家族史、性别及眼病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DQA1*0102的频率在男女GD病儿中均显著增高(P=0.001;P﹤0.001),女性病儿的相关性高于男性,在家族史阳性和家族史阴性(P=0.004;P=0.001,)及伴和不伴眼病的GD病儿中均显著增高(P=0.031;P﹤0.001)。DQA1*0302/0501在女性病儿中显著增高(P=0.012),在家族史阴性(P=0.017)和伴眼病的GD病儿中显著增高(P=0.003)。DQA1*0101/0301仅在女性病儿中显著减少(P﹤0.001),在家族史阳性和家族史阴性(P=0.003;P﹤0.001)及伴和不伴眼病的GD病儿中均显著减少(P﹤0.001;P﹤0.001)。[结论]HLA-DQA1基因与GD儿童家族史的相关性不大,但与性别、是否伴发GD眼病相关。  相似文献   
72.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87-158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NICU病房中的使用方法,改进传统的脑电图安装方法,不断提高新生儿动态脑电图的安全性和监测效果.方法:对42例NICU病房中新生儿采用标准电极定位、胶带缠绕式电极安装、干扰因素管理、填写脑电图事件记录等.结果:通过改进后的方法,成功监测新生儿脑电图,以利脑电图的判读与分析,指导临床.结论:采用胶带缠绕方法安装新生儿AEEG电极,不仅保证脑电图监测质量,而且能避免化学溶剂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120例孕妇为实验组,正常孕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孕妇血清中VCAM-1和PAPP-A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CAM-1和PAPP-A在两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VCAM-1和PAPP-A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CAM-1在实验组胎盘组织中阳性表达较对照组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PP-A在实验组胎盘组织中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中血清VCAM-1、PAPP-A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13,P<0.05),实验组胎盘免疫组化VCAM-1、PAPP-A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VCAM-1和PAPP-A在孕期母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改变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有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普通型手足口病(HFMD)患儿一般临床特点及其肠道病毒(EV)血清型分布特点,揭示普通型HFMD的流行特征。 方法选择2014年3~9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普通型HFMD的19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03例取得家长同意后咽拭子取样,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EV检测,并鉴别其血清型。分析普通型HFMD患儿临床特点,并统计学比较柯萨奇病毒(Cox)A16 、EV71及其他EV感染的临床特点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193例普通型HFMD患儿中,年龄1~3岁为118例(61.1%),1~5岁为167例(86.5%);散居儿童为119例(61.7%);所有受试者均有咽峡部和(或)口腔疱疹,以及手部、足部和(或)臀部皮疹的临床表现,并预后良好。②本组103例HFMD患儿咽拭子样本EV阳性检出率为86.4%(89/103);89例EV阳性普通型HFMD患儿中,CoxA16阳性为57例(64.0%),EV71阳性为16例(18.0%),其他EV阳性为16例(18.0%)。③本组89例EV阳性普通型HFMD患儿不同血清型病例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生活范围构成比及变态反应史阳性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发热率、发热高峰温度、发热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表现比较,以及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实验室等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oxA16是2014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普通型HFMD的主要病原体。尚不能根据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RP含量检测结果推测可能的EV血清型。  相似文献   
76.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酶功能缺陷而致的溶血性疾病,具有遗传性,世界范围内约4亿人受累.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各因素触发的新生儿黄疸、急性溶血,而核黄疸是新生儿G6PD缺乏症患儿致死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文献报道,在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的基础上,予以综合防治,其诱发的部分疾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建立完善的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体系,但部分高发地区尚未开展该项工作.作者拟就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的现状、必要性、可行性、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 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9年1月至2011年7月),获得CRP诊断新生儿确诊败血症的文献。采用QUADAS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Disc 1.4和RevMan 5.0软件检验各文献间的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C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行敏感度分析。结果 20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9(95%CI:0.65~0.72)和0.87(95%CI:0.86~0.89),SROC AUC为0.88,Q*指数为0.81。CRP>8 mg·L-1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95%CI:0.82~0.92)和0.86 (95%CI:0.81~0.90),SROC AUC为0.94,Q*指数为0.88;CRP≥8 mg·L-1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5%CI:0.47~0.61)和0.81(95%CI:0.76~0.85),SROC AUC为0.80,Q*指数为0.74;两者合并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95%CI:0.65~0.74)和0.83(95%CI:0.80~0.86),SROC AUC为0.88,Q*指数为0.82。在纳入文献中标本来源和检测方法的差异等非阈值效应因素是产生异质性的原因。结论 CRP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相似文献   
78.
目的调查四川地区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奥卡西平和拉莫三嗪等新型抗癫癎药物在儿童癫癎患者中超说明书规定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及安全性,以为临床制定相关用药指南提供数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接受抗癫癎药物治疗的儿童癫癎患者资料,统计此间应用抗癫癎药物的总病例数和服用4种新型抗癫癎药物的病例数。依据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判断使用新型抗癫癎药物的医嘱是否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及其药物类型,并计算和分析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854例癫癎患儿接受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670例患儿服用4种新型抗癫癎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超说明书用药者406例,占抗癫癎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47.54%(406/854),约占新型抗癫癎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60.60%(406/670)。与按说明书用药患儿相比,超说明书用药患儿年龄更小、单药使用比例更高、全面性发作和癫癎综合征患儿比例更高,其病例数比例分别为左乙拉西坦78.50%(157/200)、托吡酯79.81%(253/317)、奥卡西平21.32%(42/197)和拉莫三嗪33.33%(21/63);不同年龄、单药使用和各种发作类型中以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更为突出。除失访病例外,超说明书用药组患儿以奥卡西平[16.67%(7/42)]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托吡酯[14.81%(36/243)]、左乙拉西坦[10.60%(16/151)]和拉莫三嗪[9.52%(2/21)],但是与按说明书用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48、0.014、0.109,P=0.540、0.503、0.906、0.742)。结论在四川地区儿童癫癎患者中超说明书应用新型抗癫癎药物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尤为突出,但新型抗癫癎药物在一定范围内超说明书用药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9.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其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应用记忆症状评估简表(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short form,MSAS-SF)及Piper疲乏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对500名住院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疼痛、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昏昏欲睡、咳嗽、排尿不适、气急或呼吸困难、头昏、感觉悲伤、焦虑、感觉紧张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与临床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80.
杜蓉  周晏林 《华西医学》2010,(10):1888-1890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60例需行中央静脉置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腋静脉穿刺行中央静脉插管,并于拔除导管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双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将腋静脉穿刺侧上肢作为穿刺组,对侧上肢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两组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央静脉置管平均时间为(14.7±7.4)d,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组2例患者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无肺栓塞发生,28例患者(47%)拔除的导管周围可见纤维蛋白套形成,经上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患者(8.3%)腋静脉不完全栓塞,2例患者(3.3%)腋静脉完全栓塞。在中央静脉置管时间≤6d的患者中,无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时间在7~14d的患者中,2例(3.3%)腋静脉血栓形成;5例(8.3%)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置管时间≥15d(P〈0.01)。7例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2~3次穿刺成功,平均穿刺时间(10±2.5)min,与无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平均穿刺所需时间(14±9)min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穿刺中央静脉置管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