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845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5篇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1(SGK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所诱导高血压性心脏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0.9%氯化钠组和AngⅡ组,每组20只。采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小鼠分别灌注0.9%氯化钠和AngⅡ,于第7天时采用鼠尾套法检测小鼠尾动脉血压处死并取其心脏进行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巨噬细胞(Mac-2)及炎症细胞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β(IL-1β)、精氨酸酶1(Arg1)]和促纤维化的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SGK1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SGK1蛋白水平的表达和活化。结果:与0.9%氯化钠组相比,AngⅡ组灌注7 d时血压显著升高(P<0.01);巨噬细胞Mac2浸润增加、胶原沉积增多、促炎因子(iNOS、IL-1β、Arg1)及促纤维化因子(TGF-β、α-SM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AngⅡ灌注明显上调SGK1 mRNA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gⅡ灌注增加SGK1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心脏纤维化疾病进程中,炎症反应增加并且SGK1表达明显上调及活性增强,提示SGK1可能是高血压导致心脏纤维化的关键信号分子,并且SGK1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心脏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补体系统补体5a受体(complement 5a receptor,C5aR)在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早期,对心脏功能影响以及对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12 w龄C57BL/6J野生型及C5aR敲除小鼠各12只,分别随机分为野生小鼠对照组、野生小鼠心衰组、C5aR敲除小鼠对照组和C5aR敲除小鼠心衰组等共4组,每组6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阿霉素20 mg/kg建立小鼠急性心衰模型,对照组采用同计量0.9%氯化钠液注射;阿霉素注射3d后显微超声检测小鼠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处死后测量体质量以及心脏质量;运用半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观察C5aR在野生小鼠心脏中的表达。C5aR敲除小鼠心脏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WGA染色观察心肌横截面大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心脏中表达。结果:与野生小鼠对照组相比,野生小鼠心衰组中C5aR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野生小鼠心衰组相比,C5aR敲除小鼠心衰组体质量及血压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C5aR敲除小鼠心衰组胶原沉积及α-SMA表达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TGF-β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C5aR在阿霉素诱导心衰模型中表达上调、加重了心肌损伤且促进了心脏纤维化,而C5aR敲除保护小鼠心功能并抑制纤维化,提示C5aR在小鼠急性心衰早期具有促进心脏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AMI合并MR患者34例。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42~75岁,平均(61.5±10.4)岁。EuroScore评分4~12分,平均5.8分。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无法行介入治疗。心功能平均3.1级(NYHA),心源性休克2例,术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体表超声Doppler检查,根据反流面积及缩流径宽度,将MR分为1+~4+级,其中1+~2+级12例,3+级16例,4+级6例;根据反流部位及室壁运动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Carpentier二尖瓣反流功能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b型22例;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及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梗死对心脏结构造成的损伤程度,34例左心室舒张末径37~70 mm,平均(51±7.8)mm,其中>65 mm 6例。综合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径线决定是否同期行二尖瓣手术。本组采用以下标准:(1)CarpentierⅠ型患者,如MR达到4+级;(2)Carpentier II型,MR为3+~4+级患者;(3)CarpentierⅢb型、MR为4+级同时左心室舒张末径>65 mm患者,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余均采用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本组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8例,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20.5±8)个月。结果:全组死亡2例(5.9%),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年死亡1例。搭桥根数平均为2.3根/例。完全再血管化27例(79.1%),不完全血管化7例(21.9%)。心功能分级平均1.06级(NYHA)。二尖瓣反流随访结果:28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组,12例MR完全消失或微量,13例MR为3+级患者手术后减少为微量到少量,MR矫正成功率为89.3%;3例MR无改善或恶化,均为不完全血管化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合并二尖瓣成型或替换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术后为MR 2+级,4例MR消失。结论:通过综合分析MR分型、分级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径线,决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是否同期矫正二尖瓣反流,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完全再血管化是手术的关键。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搭桥,是心肌损伤最小化的前提下,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直视术后心排量与氧供、氧耗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0.5~2.75(1.25±0.68)岁,体质量5~13.7(8.68±2.49)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95~0.99(0.97±0.70),超声心动图检查平均肺动脉压力65~82(67.86±21.35)mmHg(1 mmHg=0.133 kPa)。合并心脏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9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麻醉时经颈内静脉置入4F Swan-Ganz漂浮导管,经桡动脉置入动脉测压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术后4 h、8 h、12h、24 h、48 h及72 h,由桡动脉及漂浮导管抽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标本行血气分析。热稀释法测定心排量(CO),PHLIPS M:8007 A计算心排指数(CL)、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氧摄取率(O2ER)。结果:①术后DO2I与VO2I显著相关,术后即刻呈线性依赖;②术后8 h CI、DO2I、VO2I最低;O2ER最高。结论:婴幼儿期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即刻存在着病理性氧供依赖,术后8 h既存在氧供不足又有氧耗下降,应积极提高心排量改善组织氧分。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高维持剂量(150 mg/d)氯吡格雷是否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方法:经Grace评分分级的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后随机分为氯吡格雷75 mg/d组(n=40)与氯吡格雷150 mg/d组(n=40),30 d后均以75 mg/d维持治疗。分别检测PCI术前、30 d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氯吡格雷150 mg/d组和75 mg/d组,术前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PCI术后30 d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且氯吡格雷150 mg/d组较75 mg/d组对上述炎症因子的抑制程度更明显(P<0.05);3.2组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围术期应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抑制高危ACS患者动脉炎症反应而不增加出血风险,有助于降低短期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应激性血糖与术前糖化血红蛋(HbA1c)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6例无糖尿病史且行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前完善了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除外糖尿病,根据HbA1c值分为相对高糖化组(HbA1c≥6.0%)和对照组(HbA1c<6.0%),观察2组术前基线指标和术后应激性血糖有无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高糖化组与对照组术前年龄(P=0.001)、体质量指数(BMI)(P=0.007)、腰臀比(WHR)(P=0.0001)、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P=0.001)以及术后应激性血糖(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糖化组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bA1c值和应激性血糖密切相关(R2=0.224)。结论:术前超质量或腹型肥胖尤其是年龄大者,即使无糖尿病也应测定HbA1c,如果HbA1c≥6.0%应积极防治术后应激性高血糖。  相似文献   
87.
运动负荷超声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储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运动负荷试验中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储备。方法:21例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50%)行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运动负荷试验中静息状态下及峰值负荷时的左心室收缩期长轴整体应变率(GLSRs),同时记录峰值负荷时的心肌摄氧量(pVO2)。结果与2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下,病例组与对照组超声指标无明显差异。峰值负荷时,病例组pVO2低于正常组(P<0.05);GLSRs及二尖瓣环心肌收缩速度(Sm)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且与pVO2呈正相关(GLSRs:r=0.60,P=0.0007;Sm:r=0.65,P=0.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病例组峰值负荷时的左心室收缩期应变率为pVO2的唯一影响因素。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尽管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功能正常,但运动负荷试验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储备仍然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10月,21例AMI后室间隔穿孔行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全组围术期及中长期生存状况,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评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2例(2/21)。随访(36±13)个月,死亡3例,全组5年生存率为(76.8±13.5)%。全组患者手术前射血分数为(45.1±9.1)%,术后6个月随访期,射血分数为(51.3±4.3)%,P<0.05。结论:心肌梗死(MI)合并室间隔穿孔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围术期和中长期效果,并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小腿大隐静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OPCABG患者269例,根据小腿大隐静脉取材方式将患者分为,内窥镜血管采集(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和全程切开(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比较两组取材时间、取材质量、切口并发症、围术期和术后近期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及患者评价。结果:EVH组取材长度、血管质量和取材时间可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下肢水肿发生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下组织瘀斑发生率较OVH组高。取材时间EVH组平均35 min,OVH组平均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吻合口数目EVH组3.2个/例,OVH组3.1个/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4~5个月,均无心绞痛再发。结论:CABG术中采取EVH取小腿大隐静脉的方法有效可行。其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取材质量良好、切口小、并发症更少,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心脏术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呼吸科、心外科和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心脏术后合并IF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有20例接受了卡泊芬净治疗。男性1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5岁(23~82)岁。确诊10例,皆为念珠菌血症(白念珠菌4例,近平滑念珠菌3例,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各1例);临床诊断肺IFI 5例(念珠菌3例,曲霉2例);拟诊肺IFI 5例,病原真菌不明。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8例,瓣膜手术8例,胸主动脉瘤手术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和马方综合征手术各1例。卡泊芬净的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8(1~55)d。1例于用药当天死于心脏骤停疗效无法判断,19例可评估患者中,痊愈10例(10/19,52.6%),显效4例(4/19,21.1%),总有效率为73.7%,进步3例,无效2例。死亡6例(6/20,病死率30.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卡泊芬净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IFI的有效安全药物,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