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8和9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及血糖、阿司匹林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连用4周。对照组除不使用氯吡格雷外余同氯吡格雷组。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MMP-3、8和9水平[(51.16±17.15)、(19.76±5.17)、(502.64±76.41)、(38.45±17.24)、(15.24±3.07)、(384.02±65.14)μg/L]均较治疗前[(70.17±19.12)、(25.17±7.45)、(621.59±113.67)、(71.54±20.15)、(24.71±8.15)、(627.63±98.72)μg/L]明显下降(t=2.37、2.17、2.12、3.16、2.87、2.90,P〈0.01或P〈0.05),且氯吡格雷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2.21、2.14、2.17,P〈0.05);同时氯吡格雷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χ2=6.44,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清MMP-3、8和9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2.
陈美芳  吴月峰 《重庆医学》2021,50(2):357-360
目的 分析以循证支持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护理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5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以循证支持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依从性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5);观察组48 h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恢复、重要器官功能损伤及中毒症状消失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间综合征、呼吸机肺炎、反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vs.84.62%,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75±1.25)d vs.(10.15±1.67)d,P<0.05].结论 以循证支持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护理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3.
丁国娟  金春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3):1548-155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急诊科时间间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08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到送至急诊科的时间间隔将患者分为早送至急诊科(≤3 h)组和晚送至急诊科(>3 h)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并发症、发病地点、送至急诊科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送至急诊科途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发病到送至急诊科的时间间隔进行分析。结果 88例(8.1%)接受溶栓治疗,均属于早送至急诊科组患者。早送至急诊科组患者与晚送至急诊科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送至急诊科途径、送至急诊科时NIHSS评分,手臂、腿部和脸部无力发生率,手臂、腿部和脸部麻木发生率,头晕发生率、视觉异常发生率、精神状态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心房颤动、送至急诊科途径、送至急诊科时NIHSS评分、精神状态改变是患者发病到送至急诊科的时间间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采用急诊120不仅可以帮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尽早送至急诊科,而且还可有效地促进溶栓治疗,缩短了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近期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7年间176例接受保乳治疗的临床0~Iia期、非乳晕区单发病灶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及乳房外观的评价.全部病例均采用肿瘤局部扩大切除,切缘阴性为保乳治疗的前提;全组均予全乳放疗50Gy加瘤床照射10Gy;浸润性乳腺癌者予辅助化疗;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予内分泌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18~162个月,中位随访47.4个月.同侧乳房肿瘤复发7例(3.97%),远处转移8例(4.55%),死亡3例(1.70%),均死于乳腺癌全身转移.乳房外观评价优良、一般和较差分别为106例(62.7%)、61例( 36.1%) 和2 例(1.2%).其中138例随访满3年,3年总生存率99.28%(137/138),3年无病生存率94.20%(130/138).结论 保乳治疗用于0~Iia 期乳腺癌是可行的,严格规范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及其受体CD14(CD14)的变化,探讨两者与重症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LBP和可溶性CD14(sCD14)浓度以及发病后24h内血清前降钙素(PCT)和内毒索(LPS)浓度,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LBP和sCD14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显著升高(P均〈0.01);死亡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LBP水平与存活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sCD14则均较存活组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LBP水平与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无显著相关性,与LPS呈显著正相关;而sCD14与PCT、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PS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LBP和sCD14浓度均显著升高,LBP仅反映机体急性炎症反应,而不能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而sCD14升高程度可提示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降压、降脂、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神经节苷脂针60mg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加用孢磷胆碱钠针500mg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比对照组的80.0% 明显上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发生不良反应3例和5例,症状较轻.结论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较好,作用与降低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的效果。方法将102例HLSAP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G、血和尿淀粉酶(AMS)、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TNF-α、SIRS、APACHEⅡ、Ranson评分。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G、血液流变学各指标、CRP、TNF-α、SIRS评分、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前白蛋白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TG、全血黏度高/低切变率、血细胞比容、CRP、TNF-α、SIRS评分、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前白蛋白明显上升(P〈0.05)。2组血、尿AMS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观察组TG、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沉降率、CRP、TNF-α、前白蛋白、(SIRS、APACHEⅡ、Ranson)评分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呼吸衰竭、肾衰竭、胸腹腔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降低TG水平,改善微循环障碍,维持促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8.
新生儿一次性吸氧管在临床上非特殊性科室使用较少 ,一般科室备用不多。在急诊室偶尔遇到新生儿窒息、心衰一类需吸氧的患儿时 ,发现了一种巧妙连接和制作一次性新生儿鼻导管的方法 ,经临床使用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制作方法  (1 )材料。一次性成人鼻室吸氧管 1根和一次性头皮针 1付 (5、7、8号均可 )。 (2 )装接方法。将一次性成人鼻室吸氧管盖帽剪去 ,隆起部不要剪 ,再取出头皮针 ,将针柄针头剪去 ,留下皮管及连接管口 ,然后将吸氧管末端隆起部 ,插入头皮针连接管口 ,使其紧密结合 ,在头皮针皮管末端侧管上剪一个洞 ,减缓氧流量 ,给…  相似文献   
49.
绍兴城市创伤急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市人民医院从2001年7月1日到2002年6月30日对因伤害就诊的急诊患者作了全面的统计。具体方法为填写调查表。由专人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伤时间、场所、患者来源、伤害意图、原因、受伤情况、急诊处理、去向等。抽样方法:采用上海夏兆林法抽样,即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的1~15日来院首诊的创伤患者作为抽样对象。抽样期间创伤总人数2200人,男1518人,女682人,男女比例为2.2:1。现将抽样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徐兵  陈亚涛  俞士梅 《海峡药学》2010,22(10):226-227
目的探讨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2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 28例患者经发现、确诊后给予相应支持对症处理后,症状于2-6h内症状缓解,6天内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出院。结论应用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期间禁止饮酒或接触含酒精物质,酒精中毒的病人应避免使用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