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评估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重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 HDDS)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腰椎滑脱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的29例重度腰椎滑脱患儿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例、女性27例, 年龄(9.9±2.6)岁, 术前滑脱Meyerding分度为Ⅲ度16例、Ⅳ度9例、Ⅴ度4例。记录患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时的腰椎滑脱率、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滑脱角(slip angle, SA)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血培养阳性的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持续冲洗结合VSD,22例)和对照组(传统冲洗,24例),对两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2年,对照组随访1~5年。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冲洗结合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4.
脊柱前后入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减少术后畸形复发和曲轴现象的发生,采用脊柱前后入路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平均手术年龄9岁,Cobb角平均80°,平均随访4年。与同期25例因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术患儿进行术后平均矫正率、矫正丢失度/年、有无曲轴现象等临床指标比较。结果显示脊柱前后入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脊柱后路组。对患有严重脊柱侧凸、弧度僵硬或并发后凸的患儿,宜行脊柱前后入路手术,对已行单纯脊柱后路矫形的患儿,应定期随访,如手术失败或畸形复发,有必要再次行脊柱前后入路矫形融合术。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支具治疗和系列石膏对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其在维持椎体生长以及延迟手术时间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系列石膏或者支具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首次治疗时年龄1.3~5.4岁(2.9±1.2岁)。其中12例采用系列石膏矫正,12例采用支具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角、T1~T12椎体生长速度、延迟手术时间。结果:系列石膏组随访时间为16~56个月(29.2±14.3个月),佩戴石膏时间为13~23个月(18.5±3.7个月)。支具治疗组随访时间为15~46个月(26.7±12.5个月),佩戴支具时间为6~12个月(8.3±2.4个月)。系列石膏组侧凸Cobb角从术前30.1°~89.4°(56.2°±20.5°)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22.3°~78°(48.8°±18.0°)(P0.01),矫正率为13.2%,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62~0.91cm/yr(0.78±0.16cm/yr),至末次随访时4例继续系列石膏矫正治疗,6例停止系列石膏矫正改为佩戴支具维持,2例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16~56个月(28.8±14.3个月);支具组侧凸Cobb角术前为25.4°~62.6°(44.2°±16.4°)末次随访时为34.8°~68.8°(55.6°±16.7°),矫正率为-21.38%,T1~T12胸椎生长速度为0.45~0.71cm/yr(0.67±0.22cm/yr),至末次随访时2例继续支具治疗,10例进行手术治疗,延迟手术6~12个月(8.3±2.4个月)。支具治疗组的侧凸矫正率、T1~T12胸椎生长速度和延迟手术时间均低于系列石膏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系列石膏和支具治疗均可延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首次手术时间,但系列石膏能更好地控制侧凸进展,更长时间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应用于80 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44例因脊柱侧弯治疗后复查的患儿资料,所有患儿接受脊柱CT检查,扫描电压80 kV,固定管电流50 mA。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MBIR重建(观察组)。所有患儿术前脊柱CT检查,扫描管电压120 kV,对所得胸部图像采用滤波反射投影(FBP)重建(对照组)。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采用1~3分制,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肺组织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左心室最大层面的肺野、背部肌肉的噪声值,并计算肺野的SNR及CNR。并记录两次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观察组主观噪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肺野噪声降低40.36%,SNR提高72.37%,CNR提高78.69%,CTDIvol降低66.5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80 kV低剂量儿童胸部CT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97.
胸廓机能不全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胸廓由于发育受限导致容量下降,以至不能支持正常呼吸功能及肺脏的发育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1].  相似文献   
98.
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畸形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30例Marfan‘s综合征合并脊柱畸形的患儿在我院得到矫治及随访。13例采用单纯后路矫形融合,17例采用前路松解加后路矫形。其中20例曾采用支具等保守疗法。通过对手术前后的顶椎偏移(AVT),顶椎旋转度(AVR),Cobb‘s角,躯干移位程度(TS)及身高的变化比较,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并探讨治疗原则。结果:单纯后路矫形术后并发症较多,前后路较大范围的融合疗效较佳。结论:Marfan‘s综合征合并小儿脊柱畸形应早期治疗,前后路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
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可导致各种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凸、先天性后凸畸形或侧后凸畸形.Putti于1910年首次描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按照Meo分型方法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Ⅰ型),分节缺陷(Ⅱ型)和混合型(Ⅲ型)三类.前两型是脊柱侧凸畸形的基本类型.Ⅰ型包括:半椎体和楔形椎体;Ⅱ型包括:椎体融合、不对称的骨桥以及严重骨桥合并半椎体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椎体异常大约80%属于Ⅰ型和Ⅱ型,剩余20%不能进行明确分型.其中半椎体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占46%),起初发展缓慢,青春期可达到进展高峰.  相似文献   
100.
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残疾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北京市0~6岁儿童5类残疾(听力、视力、肢体、智力、精神)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居住在北京市半年以上、具有北京市户口的0~6岁儿童进行容量比例概率分层整群抽样调查,调查程序为二阶段筛查,共调查28738名儿童;评定标准为调查专家组编写的“0~6岁儿童残疾评定标准”。结果总残疾现患率为11.45‰,听力和精神专业假阴性率分别为0.14‰和0.80%,以此校正后的总残疾现患率为12.19%,其中各类残疾现患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智力9.31‰、肢体2.12%、精神1.53%(校正前0、73%)、听力1.04%(校正前0.91‰)、视力0.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居住在城市、年龄大、母亲文化程度低、母亲从事非脑力劳动、家庭人均月收人低是儿童残疾的危险因素,可疑致残因素仍以产前为主。结论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总现患率较1987年全国抽样调查下降了16.36%,其中听力下降最为明显;北京市有必要建立儿童残疾的监测系统,亟需为儿童残疾重新定义、建立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