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8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2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我国间日疟原虫基因型种群结构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用分子技术调查中国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与地理分布。 方法 用滤纸血滴法采集我国 10个省 (自治区 )间日疟现症病人血样 ,用套式 、半套式 等位特异PCR基因分型法鉴定其型、族归属及其CSP基因型 ,并作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在 384个间日疟原虫分离株中 ,检出温带族 2 5 8株 ,分为 14个不同的(等位变异 )基因型 ,遍布全国各省 ,其中主带≤ 731bp的基因型仅见于南方 5省 ;热带族 79株 ,分为 5个不同基因型 ,分布于北纬 2 5°以南的 5个省 (自治区 ) ;PV 2型 16株 ,包括 2个基因型 ;另 33个分离株为不同型(族 )或不同基因型虫株的重复 (混合 )感染。 结论 目前我国北纬 2 5°以北各省是单一温带族间日疟原虫分布区 ,北纬 2 5°以南地区是温带族与热带族间日疟原虫重叠分布区 ,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局部地区同时尚存在PV 2型 ;温带族内存在地理分布明显不同的 2个基因类群。  相似文献   
92.
裂殖子表面抗原MSA-l和MSA-2是编码裂殖子表面抗原的多基因家簇.有大量的保守区和可变区.这个基因被认为与恶性疟原虫的入侵,保护性免疫和免疫逃避有关.研究表明该基因在高疟区、低疟区及在不同的疟疾季节性传播中表现出多态性1-3.为了解在云南不同疟疾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中该基因的多态性特征,以便对云南省疟疾有深入的认识.进行了探索性调查.  相似文献   
93.
用磷酸萘酚喹片,总量1000mg两日分服和60091次顿服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各42例和45例,临床治愈率达97.6—100%,退热时间、疟原虫转阴时间恶性疟为25.0±12.3h、51.4±10.4h,间日疟为23.3±8.3h、47.1±6.5h,28d无复燃。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因素及人的行为对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影响,用社会学与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比值比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强度。结果表明,有下山住宿史者感染疟疾的危险性是无住宿史者的2.81倍;未使用蚊帐者是使用者的2.85倍;住泥房和草房者分别是住瓦房者的5.81和15倍;人均收入越低者危险性越高。以上4项是影响当地疟疾传播的主要因素。其次基层卫生组织薄弱影响抗疟质量。认为改善上述影响因素、开发河谷经济带动山区致富,是控制当地疟疾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5.
大山区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西南部大山区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种类众多,家畜的EPD所占比率最大,约占总EPD的68.1%,动物宿主的重要性超过人宿主,认为在此类地区应重视和解决动物血吸虫病问题。  相似文献   
96.
目的为我省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滤纸干血滴法 ,按 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 992 -1 996年的 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 ,1 997-2 0 0 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阳性GMRT亦下降至 40以下 ,但 IFAT阳性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 9年平均的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境地区为高 ,元江流域次之 ;边境地区 1 992 -1 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 ,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各地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 ,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97.
本文观察了3例思茅的间日疟病人顿服氯喹(基质)600mg+伯喹(基质)22.5mg、2例勐腊的恶性疟病人顿服乙胺嘧啶70mg+周效磺胺1000mg+伯喹(基质)22.5mg 后,药物在蚊体内抑制疟原虫孢子增殖的效果。结果显示:服药后8h 内两种疟原虫在吸血蚊体内仍能进行孢子增殖;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在24~96h 内转阴,服药后12h~10d 内中华按蚊未受感染;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在10d 内未转阴,服药后12h~9d 内大劣按蚊未受感染,其中1例于 d10复燃并使大劣按蚊重获感染。结果提示上述服药方法用于防止传染源境外输入时,对入境留宿的边民最好在蚊媒活动8h 以前给药。  相似文献   
98.
1988年11月上旬在云南省沦源县班老乡发生了一起以恶性疟为主的疟疾局部暴发流行,全乡共38个村队,有21个出现暴发流行,发病率达47.07%,死亡8例。流行严重的村队疟疾发病率高达85.78%。恶性疟病例占血检阳性病例数的88.04%。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自1961年 Moore 等在南美洲首次发现抗氯喹恶性疟以来,相继在亚洲、非洲发现抗氯喹恶性疟。70年代后期国内外又陆续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对其他一些抗疟药(包括复方合剂)产生不同程度抗性,对新抗疟药亦有抗性征兆。抗药性疟疾的出现与扩散严重的阻碍了抗疟规划的进程。对此我国疟疾工作者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  相似文献   
100.
中华按蚊是我省疟疾媒介之一,建立该蚊种的室内品录,是疟疾防治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本文报导1987年6月将野外捕捉的思茅中华按蚊带回实验室交配繁殖的过程。室温26℃±1℃,相对温度80%±10,水温23℃±1℃,光照8—12小时。以1:3的猪肝粉与酵母粉混合为糊状底料,纯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