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8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2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相似文献   
312.
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七种抗疟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制量(ID50)依次为119.0、320、7.2、295.0、74.4、5.4及31.9nmol/L。老挝境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对氯喹、哌喹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10、8/10及1/5;ID50依次为114.0、166.9及16.4nmol/L;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均敏感,ID50分别为5.0、91.6、56.7及4.4nmol/L。结果提示境内外恶性疟原虫株对氯喹的抗性程度相似,但对哌喹的抗性程度境外明显低于境内。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的敏感性境外明显高于境内。  相似文献   
313.
1992年10-12月在云南南部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得甲氟喹、奎宁、氨酚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磺/乙)及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依次为46、480、52、150、2×104/25×102及15nmol/L;ID95分别为160、1536、292、680、24×105/3×105及60nmol/L。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奎宁均敏感;对氨酚喹及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30/30)及96.7%(29/30);咯萘啶测定5例,其中1例显示有抗性。20例中有13例的恶性疟原虫可在最高药量磺/乙井中发育至裂殖体。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与氨酚喹有明显交叉抗性,对奎宁与甲氟喹可能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314.
目的:对云南省西南部的大劣按蚊进行有丝分裂核型和多态性观察。方法:用10%姬姆萨染色,观察染色体核型和异染色质区。结果:发现我省西南部大劣按蚊属于D型。结论: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其长度变化不一,且X染色体明显存在端着丝粒和亚端着丝粒情况。  相似文献   
315.
70 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入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 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 和0.64% 。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境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4.53% 、19.75% 、27.55% 和3.90% 。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 、32.82% 和3.38% 。微小按蚊是边境地区的主要媒介,平均半通宵密度0.32 只/人·半夜,人工小时捕蚊,平均人房0.25 只/h,牛房 0.89 只/h,户密度平均人房0.06只/户,牛房0.21 只/户。1989~1996 年103 个自然村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通过开展边境疟疾联防,疟疾发病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加强对各种流动人群的分类管理措施,才能控制边境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3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