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4篇
临床医学   422篇
内科学   39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59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四川省成都市2006年崇州、大邑两地相继暴发的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中病人分离菌株之间,及其环境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推断传染来源。方法:收集两地疫情暴发期间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用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测试56株菌,用Xba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14个带型。其中崇州菌株38株,有26株带型完全相同(包括1株环境株);有37株菌分布于5种带型,其相似性在97%以上。大邑菌株18株,有10株带型完全相同;其余8株有7种带型,相似性较差。两地之间菌株分子分型差异明显,其相似性小于92%。结论:确证崇州、大邑两地确有宋内志贺菌食源性感染疫情的暴发,但两地之间无交叉传染关系;提示崇州的宋内志贺菌疫情是由食物凉拌菜引起;提示大邑本地有较高的宋内志贺菌流行水平和复杂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92.
中国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与2004/2005年度相比,报告病例数减少29.0%,死亡病例数减少21.9%;病例相对集中于6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2%;0~19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7.3%,但<10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7%、22.1%、16.1%。结论为控制流脑爆发或流行,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群Nm菌株的分布特征和Nm菌株的耐药性。方法2004~2005、2005~2006年度共收集送检菌株1 125株,均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群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 125株送检菌株中,经鉴定Nm菌株为892株,菌株送检有效存活率为79.29%。2004~2005年度有效存活572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26.0%,B群28.6%,C群14.9%,其它血清群11.0%;2005~2006年度有效存活325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33.1%,B群14.3%,C群26.3%,其它群4.8%。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离到C群Nm菌株,其中15个省发现C群流脑病例。A群和C群Nm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工作,提高Nm监测中有效菌株的数量,密切关注C群流脑扩散趋势,及时监测Nm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94.
目的建立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并进行水体标本的检测评价。方法根据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O抗原编码基因rfb序列设计引物,利用SYBRGreen染料,建立同时检测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的RT—PCR方法,对所建立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室内的灵敏度、特异性及重复性评价。采集河口水标本增菌后进行RT—PCR检测,与分离培养方法比较评价实际应用价值。结果建立了检测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双重RT—PCR方法,根据扩增产物的溶解温度能有效区分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两种目标片段的扩增;对其他10种弧菌染色体DNA没有扩增;RT—PCR检测524份河口水体标本的增菌液,与常规分离方法相比显示了明显的灵敏性,并且所有常规分离方法阳性标本其荧光PCR检测亦为阳性。结论以O1群和O139群rfb基因为目标检测片段建立的霍乱弧菌RT—PCR方法可用于环境水体样本中霍乱弧菌常规分离前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95.
行为危险因素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结局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结局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慢性HBV患者207人,自限性HBV感染者148人,对可能影响HBV感染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经常在外就餐在慢性HBV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6);每天吸烟量在10支以上者和每月饮酒量在100个饮酒单位者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7和P=0.0003).结论 不良生活习惯影响HBV感染的结局,应加强HBV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减缓HBV感染的慢性化进程.  相似文献   
96.
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喉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免疫以来,全球白喉发病率迅速下降.中国近几年虽未发现白喉病例,但周边一些国家仍存在白喉病例及爆发.说明白喉对中国人群健康仍存在潜在威胁,了解并加强白喉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仍十分必要.现概述白喉的实验室诊断及分子分型技术以及近年来关于这些技术的新进展.内容涉及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微生物抗生素敏感试验、血清学检测以及分子分型技术.  相似文献   
97.
莱姆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莱姆病(Lyme disease,LD)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美国Steere AC博士于1977年首次报告经蜱叮咬传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分布广泛,现已有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趋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包括:脑膜炎、关节炎、神经根炎、慢性萎缩性肢皮炎、心肌炎、精神异常等,严重者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莱姆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是对人民健康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影响的疾病〔1〕。1992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  相似文献   
98.
探索中国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之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1 中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概况 在中国,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近1/3。其中,甲类传染病有鼠疫;乙类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另外还有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没有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菜姆病、恙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巴尔通体病等。  相似文献   
99.
用PCR方法检出蚤类携带巴尔通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方法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1p—BhCS.1137n、Bh.311p—Bh.452n和TI1e.455p—TA1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结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100.
结核分支杆菌蛋白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结核分支杆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引起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结核分支杆菌可以在寄主巨噬细胞吞噬后仍然生存,并且通过外排的分泌蛋白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导致病理反应,不易杀灭,且少量的结核分支杆菌可形成潜伏期病灶,以休眠状态结核分支杆菌或L型菌形式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