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1970-2013年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癌症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恶性肿瘤死亡率数据取自山东省死亡登记系统和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利用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总死亡和主要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率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结果 1970-2013年山东省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呈升高趋势,标化死亡率先升高后降低。恶性肿瘤死亡在全死因中的构成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共同导致粗死亡率的升高,人口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甚至超过了非人口因素,导致2011-2013年恶性肿瘤年龄标化死亡率较2004-2005年降低。主要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变化较大,肺癌由第5位上升至第1位,2011-2013年较1970-1974年上升了6.81倍。胃癌死亡顺位从第1位降至第3位,食道癌从第2位降至第4位。经1964年中国标准人口调整后,肺癌死亡率仍呈快速升高趋势,而食管癌的调整率却逐渐下降。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较1970-1974年分别下降了87.00%和93.00%。结论 恶性肿瘤仍然是威胁山东省居民的重大疾病,不同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应针对不同恶性肿瘤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970-2013年山东省不同县(市、区)肝癌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肝癌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肝癌死亡率数据取自山东死亡登记系统和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利用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肝癌变化趋势,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率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采用ArcGIS 10.2软件用于空间分析,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 9.4进行肝癌空间聚集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山东省肝癌粗死亡率(29.89/10万)较1970-1974年(9.72/10万)和1990-1992年(22.08/10万)分别上升208.00%和35.37%,与2004-2005年(30.44/10万)相差不大。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3年标化死亡率(12.62/10万)较1970-1974年上升60.97%,较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分别下降22.38%和21.81%。不同年代肝癌死亡率的差别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从1990-1992年的3.38%,上升到2004-2005年的29.36%,2011-2013年达到了46.16%。而非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率升高的贡献值呈下降趋势。从肝癌死亡率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县(市、区)肝癌粗死亡率差异较大,粗死亡率在9.33/10万~65.33/10万之间。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进行肝癌死亡率空间聚集分析可以发现多个肝癌高死亡率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聚集区分布在胶东半岛地区,覆盖青岛、烟台及威海市的20个县(市、区),该聚集区内的肝癌死亡风险是其他区域的1.54倍。1970-1974年肝癌死亡率空间聚集性分布与2011-2013年结果明显不同,主要聚集区分布在山东省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结论 1970-2013年山东省肝癌死亡率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趋势以及其地理空间聚集性,进一步探索肝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肝癌区域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环境与职业医学发展战略,对于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可持续发展、人才引进、新技术开发,以及深化环境与职业医学体制改革,支持创新性和多学科领域合作课题研究,鼓励海外学者参与祖国环境与职业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国内外环境与职业医学科技团体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8点建议,以供政府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