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72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260篇
内科学   22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65篇
综合类   631篇
预防医学   210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09篇
  1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7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鼓室局部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本院1998~1999年收治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40例(50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鼓膜穿刺鼓室内给药。治疗前后进行纯音测听,定期随访,追踪观察bFGF的疗效。结果:经bFGF治疗后,患者语频、高频及0.25~4 kHz各频率的听阈平均值均有明显提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为96%,其中治愈率8%,显效率38%,好转率50%。除有轻度胀痛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鼓室局部应用bFGF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疗效明显,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2.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克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29-130
目的:分析荧光素钠应用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年3月~2008年6月214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室行造影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结果:214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者共87例,占4.07%。除1例为重度不良反应外,均为轻、中度不良反应,并无死亡病例。不良反应中以恶心、呕吐最多,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结论:荧光素钠应用在眼底血管造影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发生的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严重不良反应极少见,死亡病例罕见。而不良反应中产生呕吐的原因可能是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应。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的原因在于男性迷走神经兴奋性高,遇到不良刺激后,精神紧张而容易发生一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膜转运蛋白MRP1、LRP和BCRP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60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RP1、LRP和BCRPmRNA的表达。用t检验、方差分析、秩相关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P1和LRPmRNA在NSCLC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2和P=0.000),癌组织中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530,P=0.000),BCRPmRNA在癌组织中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42)。不同组织类型中,肺腺癌LRPmRNA表达量高于鳞癌(P=0.02);不同临床分期癌组织中MRP1、LRP和BCRPmRNA表达均无差异。预后分析显示MRP1mRNA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高表达组(P=0.023),MRP1mRNA高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RP1、LRP和BCRPmRNA在NSCLC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RP1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相关,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8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情况,为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32型微生物鉴定系统GNI^+卡对8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8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痰标本有78株,占95.1%,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脑外科等病区。该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3.2%、69.5%、62.2%、57.3%。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规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根据微生物室的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HBsAg 、HBeAg 、HBcAb (简称"大三阳")及HBsAg 、HBeAb 、HBcAb (简称"小三阳")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毒DNA(HBV DNA)与ALT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1191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其中大三阳192例,小三阳999例),HBV DNA测定采用FQ PCR法,ALT检测采用酶法,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HBV DNA与ALT值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大三阳组HBV DNA异常率(91.67%)和ALT异常率(60.42%)显著高于小三阳组(21.62%、28.13%)(P<0.01),但HBV DNA与ALT并无相关性.结论 大三阳患者HBV DNA含量及肝损伤程度高于小三阳患者,但HBV DNA与ALT并不相关,HBV DNA与ALT两者同时测定有助于更明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16.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为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镇江市区12所幼儿园中的3~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138例,随机分为2组.对实验组儿童进行3个月的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疗法等综合治疗,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每月给肥胖儿测一次身高、体重、皮脂厚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体重减轻,皮脂厚度减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肥胖儿治愈率为42.03%,治疗总有效率为92.75%,轻度肥胖治愈率明显高于中、重度肥胖治愈率(P<0.05),3岁和4岁组肥胖儿治愈率高于5岁和6岁组(P<0.05);对照组无治愈例数,仅1例有效.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可行、有效,并值得推广的方法,对肥胖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治疗难度.  相似文献   
117.
目的在开展内窥镜眼角鱼尾纹除皱术中减少面神经颞支损伤的概率。方法在36侧成人头部标本上,探讨颞额区层次特点及其面神经颞支的定位。结果面神经颞支位于颞浅筋膜和额肌的深层,通常有1~4分支,第1支先位于关节结节前方8.1±2.1mm,然后向内上方行走进入额肌或眼轮匝肌上部,位于骨性眼外眦上方33.8±4.9mm。由关节结节至骨性眼外眦向上40mm处画一连线,该线以下的区域为颞支分布区。结论颞区切口或额部至耳前辅助切口应位于该线以上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8.
丙烯腈对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长期低浓度接触丙烯腈对大鼠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 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 10只。通过饮水对大鼠进行丙烯腈染毒,分别给予 0、50和 200mg/L的丙烯腈溶液。染毒时间为 12周。染毒结束后从每组随机选取 7只大鼠迅速分离双侧纹状体和小脑皮层,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并取大脑皮层测定单胺氧化酶活性。结果 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含量分别降低到 (2 .2±0 .7)和 (3 .2±2 .0)μg/g脑湿重,与对照组的多巴胺含量 ( 9. 0±4.2)μg/g脑湿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大鼠小脑中的多巴胺未见减少,其代谢产物 3, 4 双羟苯乙酸分别为(186±41)、(245±90)和(115±65)ng/g脑湿重,低剂量组显著升高。3组染毒大鼠纹状体内的 5 羟色胺含量分别为 (249±34)、(155±95)和 (128±101)ng/g脑湿重,呈逐渐下降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剂量 效应关系,但 3组大鼠小脑中的 5- 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3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和小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以及脑皮层单胺氧化酶活性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烯腈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可能是其神经行为毒性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119.
AI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ctinomycin D on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nucleolar protein fibrillarin in HEp-2 (human esophageal epithelial type 2) cell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maintenance of fibrillarin in nucleolus.METHODS: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nucleolarprotein fibrillarin and immunoblotting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total cellular amount of fibrillarin. RESULTS:Control cells with no drug treatment showed bright clumpy nucleolar staining, which indicated that fibrillarin decorated the nucleolus only. Treatment with actinomycin D caused dislocation of fibrillarin from nucleoli to nucleoplasm with numerous stained small nucleoplasmic entities. Immunoblotting showed that neither total cellular amount of fibrillarin nor the integrity of fibrillarin was changed upon the treatment. The dislocation of fibrillarin incells treated at a lower concentration (0.05 mg/L) of actinomycin D, was totally reversible after removal of the drug from the medium. However, this reversion was not observed at a high drug concentration (1 mg/L). CONCLUSION:Actinomycin D induced dislocation of fibrillarin from nucleoli to nucleoplasm in HEp-2 cells. The retention of fibrillarin within the nucleolus was related to active RNA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