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54篇
预防医学   110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32篇
  2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作者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对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2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到护士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日恢复,预防和降低并发症非常重要:注意休息及活动;有效给氧;使用血管扩张剂的护理;减少机体耗氧、减轻心脏负担;监测呼吸状况;准确记录出入量;限制水钠摄入;补充营养;输液、皮肤的护理;使用利尿剂的护理;这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增加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溶栓方式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机械取栓治疗,B组给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C组给予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对比三组溶栓效果。结果三组TIMI血流变化、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机械取栓比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在防治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剖宫产产妇产妇100例,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将100例产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并没有采用任何措施来对产后出血进行预防,实验组产妇则采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来对产后出血进行预防。结果实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实验组产妇各时段的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实验组产妇产后各时段的宫缩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在产后出血的防治中,应用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联合卡孕栓能让产后出血率有效降低,让出血量显著减少,同时还能让产妇的宫缩强度有效增强,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及探讨鱼腥草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泪液多项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0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过敏性结膜炎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鱼腥草滴眼液治疗,然后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时采集两组患者的泪液标本,进行泪液ECP及IgE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泪液ECP及IgE表达水平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1周及2周两组泪液中的表达情况均存在明显差异,以观察组相对更好,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鱼腥草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泪液多项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患者的局部变态反应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高通量透析对改善尿毒症患者睡眠、皮肤瘙痒的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本院的90例透析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通量透析组)45例和观察组(高通量透析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及皮肤瘙痒情况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同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睡眠及皮肤瘙痒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均<0.05,且两组患者均对护理满意。结论高通量透析对改善尿毒症患者睡眠、皮肤瘙痒的效果较好,配合以针对性的护理受到广泛肯定。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 I)、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的水平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90例心肌梗死和9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Tn I、HCY、D-二聚体的浓度另外选择9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结果在心肌梗死中CTn I、HCY、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脑梗死中HCY、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Tn 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CY、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脑梗死关系密切。而CTn I、HCY、D-二聚体的浓度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CTn I也是区别心脑梗死的标志物之一。三者的联合检测,不仅能区分心脑梗死,也有助于了解心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对于疾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00例患者的10000份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样本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统计所有样本中最终确定的阳性样本数,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种检验方法单独检验及联合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结果10000份样本中最终确定阳性样本9395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出阳性9177份,阳性检出率为91.77%;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出阳性9207份,阳性检出率为92.07%。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6,P=0.436>0.05)。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敏感性为96.00%(9019/9395),特异性为68.93%(417/605),准确度为94.36%(9436/10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的敏感性为95.36%(8959/9395),特异性为63.97%(387/605),准确度为93.46%(9346/10000);联合检验的敏感性为100.00%(9395/9395),特异性为100.00%(605/605),准确度为100.00%(10000/10000)。联合检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均高于单独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单纯应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和单纯应用血液涂片形态学检验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会导致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联合两种检验手段进行血常规检查,能提升整体的检验效率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调查用药患者的药物性胃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揭示药物性胃炎发病特点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一定标准纳入1 684例用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病历资料,分析药物性胃炎发病与临床特征参数的关系及用药种类的关系。结果本组1 684例用药患者中,共发生药物性胃炎132例,发病率7.8%。其中,男性患者群体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6);有吸烟史或者饮酒史的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没有吸烟史(P=0.006)或饮酒史(P=0.034)的患者;在45~59岁年龄段、满族、蒙古族、劳动强度高的人群药物性胃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患者数最多,占28.0%;其次为抗菌药,占19.7%;抗肿瘤药物是最易于引发药物性胃炎的药物种类,发病率达19.7%;其次是非甾体抗炎药,发病率达到12.4%。结论药物性胃炎好发于有吸烟史、饮酒史、男性用药人群,且劳动强度高、45~59岁年龄段、满蒙等尚酒民族人群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病因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抗菌药最为常见,而最易诱发药物性胃炎者为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及观察中西医结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进行单纯西医治疗的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同期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与2周时的呼吸力学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评估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的力学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对于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状态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质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化疗当天开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质抑素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的控制率、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K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控制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