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74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1.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陛,探讨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 慢性HBV携带者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两组患者均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d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4、12、24、48周血清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与突破率的差异,并观察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第4、12、24、48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慢性HBV携带者组分别为14.9%、51.1%、76.6%和97.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分别为,17.4%、63.0%、89.1%和100.0%,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4、12、24、48周部分病毒学应答率:慢性HBV携带者组分别为42.6%、57.4%、85.0%和100.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分别为47.8%、65.2%、89.1%和100.0%,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4、12、24、48周HBeAg阴转率:慢性HBV携带者组分别为0、2.1%、4.3%和8.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分别为4.4%、8.7%、13.0%和21.7%,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4、12、24、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慢陛HBV携带者组分别为0、0、2.1%和6.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分别为0、4.4%、10.9%和17.4%,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sAg阴转率与血清学转换率,两组各观察时段均为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第4、12、24、48周ALT复常率分别为26.1%、65.2%、91.3%和97.8%.两组患者均无病毒学突破和生物化学突破病例.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肾毒性、骨髓抑制、横纹肌溶解或其他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HBV携带者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22.
共价闭合环状 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 DNA)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转录模板,是一种独特的复制中间体,长期聚集于宿主细胞核内,在HBV生命周期及持续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均不能清除ccc DNA,其监测对于评价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停药时间、预测治疗后再发等方面具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BV ccc DNA的检测方法得到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其临床应用价值也逐渐得到探究。本文就近年来研究报道的ccc DNA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地区成年麻鸭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感染率及其季节差异性,为优化DHBV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2009年春季与夏季随机采集重庆麻鸭血清560份,采用随机引物法地高辛素标记D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麻鸭血清DHBV DNA感染率.结果:重庆地区麻鸭春季DHBV感染率为1.82%,夏季DHBV感染率为5.2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结论:重庆地区成年麻鸭DHBV感染率夏季高于春季,但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鸭D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24.
唐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9):1292-129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重症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血浆置换的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卫生宣教。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3~4周后,采用GLQZ生活质量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顺利过渡到缓解期内科综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呈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HBV),仅慢性HBV携带者就有近四亿人,其中我国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亿.HBV感染不仅可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约20%~30%感染者因HBV相关疾病死亡[1].大约30%的患者由于HBV的活动性复制和转氨酶升高而需要抗病毒治疗.对野生株病毒感染病人,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HBeAg血清转换.对HBV高复制而HBeAg阴性的突变株(核心启动子突变或前C区终止密码突变)感染病例,治疗的目标是坚持长疗程抗病毒治疗持续抑制HBV复制防止肝功恶化[2].  相似文献   
26.
美洛西林-三唑巴坦的体内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配比美洛西林-三唑巴坦(MLN/TAZ)的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抗菌活性。方法: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评价不同配比MLN/TAZ(1:0,2:1,4:1)的体外抗菌作用。测试pH值和细菌接种量改变对MIC的影响。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1200建立感染动物模型,然后用不同配比的MLN/TAZ治疗感染小鼠,评价MLN/TAZ的最佳配比。结果:MLN/ TAZ以2:1,4:1配比时,有效地增强了MLN对产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比对照药MLN强,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pH值中性时抗菌活性最低;接种细菌量增加时,其MIC明显增加。MLN/TAZ (2:1,4:1)对感染动物的ED50分别是MLN的29.1%和27.3%。结论:MLN/TAZ(4:1)为最佳抗菌配比。  相似文献   
27.
张晓冬  彭程  肖永红 《西部医学》2005,17(6):548-550
目的研究14、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及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方法以硅胶片制备生物膜后,与不同抗生素相互作用一定的时间后,进行硅胶片菌落计数,观察药物对细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结果MH空白对照组各时间段的BF内细菌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单加MPM、AMK和MPM、AMK与MDM联合用药处理组的BF内细菌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MPM、AMK与AZ或EM组合用药处理组的BF内细菌存活率在各时间段明显下降.结论红霉素、阿奇霉素可增强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杀灭生物膜内细菌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8.
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的分离率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集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的痰、鼻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和鉴定肺炎链球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肺炎链球菌BOX重复元件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结果68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39株肺炎链球菌,阳性率为5.7%。34株(有5株在保存过程中死亡)肺炎链球菌中有2株对青霉素低度耐药(MIC为0.125mg/L),1株青霉素敏感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MIC为8mg/L)。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且均为高度耐药(MIC≥64mg/L),对所测其他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均呈敏感。盒式PCR显示了较高的分辨率,能快速、可靠地检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35株肺炎链球菌共分为25个型,29个亚型,最多见的为A型图谱(3株),2株青霉素低度耐药株分属不同的型。结论重庆地区分离的临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却非常普遍。盒式PCR能快速、可靠地对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重庆地区耐药克隆没有明显的优势株。  相似文献   
29.
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机制主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生物膜形成、主动外排系统、作用靶点改变等.针对消毒剂抗性类型的探讨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高效消毒剂的研制与合理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细菌对市售消毒剂产生抗性的现状以及其抗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莫西沙星注射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注射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化、开放、左氧氟沙星对照和非对照试验设计。试验组(包括对照与非对照病例)均用莫西沙星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均为7~14d。结果临床痊愈率和有效率:治疗结束后第7天,总的莫西沙星临床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3.3%和81.9%,其中对照病例和非对照病例分别为38.7%、87.1%和34.1%、78.0%;左氧氟沙星为43,3%和86,7%。细菌清除率:治疗结束后第7天,总的莫西沙星、对照组及非对照组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均为100%。安全性评价:莫西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9%和18.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莫西沙星注射剂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