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患者女性,35岁。因"停经7+个月,腹痛12h"于2010-08-30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史采集:LMP为2010-01-22。妊娠约50d时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不治自愈。否认孕早期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孕4+个月出现胎动伴腹渐隆,未定期产前检查。12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伴小腹坠涨,呈进行性加重。入院查体:Bp为168mm Hg/95mm 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超声预定位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实施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名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每组6名医师,每名医师检查15例患者,共计18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组,超声组应用超声预定位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第一针穿刺成功率、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和第一针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时间及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21.11%,3.33%vs.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局部血肿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预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颈内静脉置管术的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主治医师替换操作率,同时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术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病情及预后评估指标,为判断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普通外科术后并发腹腔感染需要入住ICU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转出ICU结局分为生存组(n=46)和死亡组(n=2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部位、住ICU时长;入科2 h内动脉血气血乳酸值(Lac)、内静脉血降钙素原(PCT)、血常规、血肌酐(Cre)、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入科24 h内病情最严重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及SOFA评分。分析入住ICU腹腔感染患者病情及预后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NLR、PLT、Lac及Cr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肠漏明显升高、入住ICU时间明显延长、PLR、PCT、APACHE Ⅱ及SOFA均显著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LR、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是评估普通外科术后合并腹腔感染入住ICU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及PLR是判断普通外科术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一次性输液接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风险,寻求防控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ICU 4个时间段56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输液接头使用及输注营养液体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留置时间≥24h的所有使用中的输液接头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ICU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75.00%,静脉高营养使用率达到67.85%。检测一次性输液接头59套,其中6套检出致病菌,阳性检出率10.17%。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真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结论一次性输液接头存在严重的感染风险,应综合循证医学证据督导临床加强深静脉留置管路的更换及充分冲管,特别是输注血液、血浆等营养液体后管路的冲洗、更换,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5.
抗凝药是通过抑制或阻断机体生理性凝血机制的某些环节而遏止血液凝聚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中的多个靶点,以华法林为代表。尽管华法林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效果明确,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路径预防和治疗血栓,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啊哌沙班、依杜沙班、Ⅲ期临床研究中的贝曲西班),NOACs具有起效快、代谢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等疾病的治疗中。因此NOACs得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适应证、剂量的调整及范围、如何优化个体用药等实际问题,使得NOACs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为需要抗凝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下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规范使用NOACs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血清阴离子间隙(AG)与危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仅有一次ICU住院记录且在入ICU后首个24 h内有血清[Na+]、[K+]、[Cl-]和[HCO-3]记录的成年ICU患者。本研究AG(mEq/L)=([Na+]+[K+])mEq/L-([Cl-]+[HCO-3])mEq/L,并用血清白蛋白计算校正AG(cAG),即cAG=AG(mEq/L)+2.5×[4.4-血清白蛋白(g/dL)]。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入ICU后初始血清cAG与医院病死率的关系。在不同血乳酸(Lac)浓度亚组(Lac<2 mmol/L,2≤Lac≤5 mmol/L和Lac>5 mmol/L)中进一步分析cAG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7379例成年ICU患者。初步分析发现,死亡患者cAG高于生存者(mEq/L:22.26±6.20 vs.19.49±5.51,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ICU患者cAG每升高1 mEq/L,其住院死亡风险增加1.082倍(95%CI 1.073~1.092)。在校正了年龄、种族、性别、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Ⅳ(APACHEⅣ)评分、心力衰竭、肾衰竭、呼吸衰竭、凝血障碍、脓毒症、休克、肝脏疾病、创伤、血Lac水平及pH后,cAG与住院病死率之间的上述相关性仍然存在(OR=1.017,95%CI 1.006~1.029)。根据cAG三分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三组,即cAG≤17.40 mEq/L组、17.40 mEq/L21.55 mEq/L组。多因素分析显示,cAG>21.55 mEq/L组患者(OR=1.452,95%CI 1.239~1.700)医院死亡风险仍高于cAG≤17.40 mEq/L组。而亚组分析中发现,只有在血Lac为2~5 mmol/L的亚组中,cAG和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17.40 mEq/L21.55 mEq/L:OR=1.929,95%CI 1.50~2.480)。结论入ICU后初始血清cAG升高与住院死亡的高风险相关,尤其是血Lac为2~5 mmol/L的患者。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护理大专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为对照组,B班为研究组。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采取以情景案例结合导学互动为基础的BOPPPS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学习后的成绩、教学效果评价及同行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结果研究组学生的出科考试理论成绩为(93.49±3.91)分,高于对照组(86.89±3.28)分(P0.05)。研究组学生在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认可人数的比例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行评议专家对其认可率较高。结论将BOPPPS与案例情景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神经内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8.
郭蕾  薛荣亮 《西部医学》2019,31(6):953-957
【摘要】 目的 探讨miR 487b/IL 33/ST2在脓毒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及同期行健康检查的80例志愿者(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 33(IL 33)及生长抑素2(ST2)水平;qRT PCR检测血清miR 487b表达进行对比。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脓毒症+IL 33组、浓毒症+miR 487mimics组、脓毒症+miR 487mimics+IL 33组,每组10只。RT PCR检测小鼠血清中IL 33、ST2、miR 487b、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IL 6水平变化。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 487b及IL 33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患者血清IL 33、ST2明显升高,miR 487b下调(P<005);脓毒症小鼠血清IL 33、TNF α、IL 6上调,miR 487b下调(P<005),miR 487b表达恢复可部分逆转IL 33、TNF α及IL 6的上调。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 487b可直接负向调控IL 33表达(P<005)。结论 miR 487b可以负向调控IL 33/ST2信号通路,诱导TNF-α和IL-6表达降低,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新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8+CD28-CD57+T淋巴细胞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脓毒症患者75例,依据ICU结局分为存活组(n=54)及死亡组(n=2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诊断脓毒症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检测外周血液标本TNF-a、IL-10及CD8+CD28-CD57+T淋巴细胞。结果 死亡组平均年龄大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有更高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休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外周血CD8+CD28-CD57+T淋巴细胞、TNF-a、IL-10较存活组更高(P<0.05)。存活组的耐药菌感染比例低于死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单因素还是对一系列协变量进行调整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较高的外周血CD8+CD28-CD57+T淋巴细胞比例与高的ICU死亡率相关(OR, 1.21;95%CI...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