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MRI影像组学在预测两个以下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LSN)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08例,均经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有两个以下SLN阳性。采用Radcloud平台提取动态增强MRI (DCEMRI)图像肿瘤内部的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降维获得最优特征。随后,建立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包括K近邻(KNN)、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选择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AUC)最高的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转换输出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P<0.05的临床病理特征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筛选影响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进一步建立基于Rad-score和临床危险因素的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通过降维得到14个与NSLN转移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验...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纯磨玻璃样结节(pGGN)中肺微浸润性腺癌(MIA)和肺浸润腺癌(IA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CT表现为pGGN的239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包括MIA 93例和IAC 146例。采用完全随机法以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67)和验证集(n=72)。使用Radcloud平台提取低剂量CT图像中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保留纳入模型的最佳特征。随后,建立3种机器学习分类器包括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以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AUC)最高的分类器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输出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P<0.05的临床和CT形态学特征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出鉴别MIA和IA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最终,基于Rad-score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评价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通过降维得到15...  相似文献   
73.
本文报道1例胰腺导管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于2018年12月7日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超声检查示胰腺颈体部囊实性肿块,胰腺尾部萎缩,体尾部胰管明显扩张,增强CT检查示实性部分出现两种强化模式。病理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胰腺导管腺癌伴潴留囊肿形成,合并弥漫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期),符合胰腺碰撞肿瘤。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氟西汀和舍曲林、米氮平对抑郁障碍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96例抑郁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米氮平组、氟西汀组、舍曲林组,每组32例;治疗观察期均为12周;3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12周末测定血浆神经肽Y和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INS)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3组在第4周末与基数比较末出现空腹血糖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第12周末,米氮平组空腹血糖过高,与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胰岛素、NPY及瘦素与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米氮平治疗既往无耱代谢异常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空腹血糖增高.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针对性护理,在中晚期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将60例拟用TACE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奥马哈系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入院时通过奥马哈系统进行评估,筛选出关键的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同时两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出院当天填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数字疼痛评分表(NRS),分别评估抑郁、焦虑、社会支持和疼痛程度.结果 两种护理模式均能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完善患者社会支持系统,但观察组在这两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两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基于奥马哈系统的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结论 奥马哈系统在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护理中,能够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并促进患者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且优于常规护理,在临床上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结合紫杉醇对C57BL/6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对癌组织S100A4与MMP-9的影响。方法:应用鼠源性Leweis肺癌瘤株制备瘤液,对SPF级健康C57BL/6小鼠进行分组,将实验小鼠分为正常组(未接种瘤液)、模型组(接种瘤液)、贝伐单抗组(接种瘤液)、紫杉醇组(接种瘤液)、联合组(接种瘤液),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贝伐单抗组腹腔注射15 mg/kg贝伐单抗;紫杉醇组腹腔注射10 mg/kg紫杉醇;联合组分别腹腔注射15 mg/kg贝伐单抗和10 mg/kg紫杉醇。所有小鼠2周后处死,摘眼球取血和取瘤称重。比较各组小鼠的抑瘤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2、IL-6、TNF-α、VEGF、S100A4与MMP-9含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Western blot法测定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贝伐单抗组、紫杉醇组、联合组瘤重,IL-2、IL-6及TNF-α含量、VEGF水平、S100A4与MMP-9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联合组抑瘤率明显高于贝伐单抗组和紫杉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IL-2、IL-6及TNF-α含量、VEGF水平、S100A4与MMP-9含量显著低于贝伐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伐单抗组、紫杉醇组以及联合组的CD3+、CD4+、CD8+、CD4/CD8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结合紫杉醇能抑制C57BL/6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能改善其免疫功能,降低VEGF、S100A4与MMP-9的含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腹部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肝癌异位血供的诊断价值,旨在改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0例行TACE术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肝脏增强CT及CTA重建,以DSA为参照标准,分析CTA对肝癌变异动脉供血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00例肝癌患者,符合Michels肝动脉分型共290例,其中Ⅰ型178例,余9型112例;DSA与CTA对照后,CTA准确显示292例,准确率为97.33%。300例肝癌患者中,肝动脉规则供血198例(66.00%),变异性供血102例(34.00%)。结论 CTA能全面、准确的显示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走形及分布,对指导介入TACE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与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间隙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间隙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其中微创组47例,开放组45例,微创组均采用可扩张通道(Quadrant)和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技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7年,平均5.3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微创组较开放组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微创组较开放组延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开放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微创组与开放组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微创组较开放组降低(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较,微创组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及术者接受较多的放射线暴露。微创与常规开放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79.
目的脊柱化脓性感染在骨外科不常见,所以对该病的诊治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从而为指导临床脊柱化脓性感染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例脊柱化脓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白细胞水平(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和后凸角、胸背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所有数据结果通过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70 min,平均(105.4±37.5)min。植骨融合时间2~9个月,平均(4.7±2.5)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血WBC、ESR和CRP水平均较术前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患者后凸角显著减小,胸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与治疗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36.8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6.31%)。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化脓性感染有效的方法 ,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0.
目的讨论总结胃肠肿瘤伴发脾脓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强调胃肠道肿瘤可继发脾脓肿,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4例胃肠肿瘤伴发的脾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原学特点、治疗方法和病情转归等,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胃肠肿瘤伴脾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2例胃腺癌、1例胃间质瘤以及1例结肠腺瘤;胃肠道肿瘤伴发的脾脓肿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主要表现有发热、左上腹疼痛及白细胞总数升高,而影像学则表现为脾脏多发或单发的不规则低密度灶;2例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中1例患者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的混合感染,1例为粪肠球菌,另1例未明确病原菌。文献复习显示结肠脾曲的肿瘤可继发脾脓肿,此类患者以男性多见,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结论胃肠肿瘤因手术血运关系可能导致脾脓肿,应引起临床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