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中西药联合治疗138例异位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慧 《重庆医学》2011,40(4):371-373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又不影响生育功能的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案。方法将确诊为异位妊娠并有药物治疗指征的138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30例,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B组30例,采用甲氨蝶呤肌肉注射治疗;C组36例,采用米非司酮口服之后,甲氨蝶呤肌肉注射治疗;D组42例,采用米非司酮口服之后,甲氨蝶呤肌肉注射,配合中药治疗。结果 D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B、C组(P<0.05),而A、B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1周下降大于15%、症状消失、包块缩小例数、输卵管通畅率等指标比A、B、C组明显提高(P<0.05),而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不良反应少,能明显提高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成功率和再孕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炔雌醇对多次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多次人工流产而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75例,宫腔粘连患者均进行宫腔镜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研究组38例,研究组在术后当晚开始服用左炔诺孕酮炔雌醇(三相)片治疗,持续3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VEGF,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无重度粘连。研究组宫腔粘连发生率为7.89%,对照组宫腔粘连发生率为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研究组可见VEGF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EGF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炔雌醇对多次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VEGF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3.
黄良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37-2138
目的:对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结合后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治被确诊为异位妊娠同时伴有药物治疗指征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40例患者为1组,A组用甲氨蝶呤、B组用米非司酮、C组用甲氨蝶呤结合米非司酮的方案进行治疗。结果:A、B、C三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85.1%、79.5%、96.3%,对这三组疗效进行了比较,发现C组治愈的成功率最高,且C组的血β-HCG降至正常水平所用的时间也最短,结果与其他两组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P<0.05)。其中的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C组和A组的发生率都低,C组比A组低,其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组的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非常可靠,疗程短,且不会有不良反应增加,这是保守治疗临床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64.
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41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惠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130-5131
目的:寻找羊水栓塞发生的诱发因素,积极预防,提高早期识别能力,探讨急救措施,降低羊水栓塞所致孕产妇死亡。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1996~2006年41例羊水栓塞致孕产妇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羊水栓塞中,17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寒战、胸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骤降等;24例临床表现为切口渗血,阴道流出大量不凝血;15例在产程中用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蓖麻油炒鸡蛋)引产或催产。结论:提高产科人员业务水平,严格遵守产科操作常规,减少不恰当的干预,早期识别,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及所致孕产妇死亡。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26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高于对照组(P <0.05),早产儿、胎死宫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分娩孕周、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 <0.05),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产褥感染大于对照组(P <0.05)。瘢痕子宫、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不利于母婴结局,应重点监测,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调查叶酸代谢相关基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多态性与先兆流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海南省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在2009-2011的139例具有先兆流产症状的育龄妇女(病例组)和139例健康对照(对照组)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刮取受检者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受检者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差异,评估其与先兆流产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但经比较分析,病例组MTHFR C677T、MTHFRA1298C和MTRR A66G的基因型构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先兆流产患者和健康人中,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是否为先兆流产的风险因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浸透的明胶海绵切口皮下植入对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择期子宫切除术的24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各80例,A组采用罗哌卡因浸透的明胶海绵切口皮下植入进行术后镇痛,B组术后直接静脉滴注0.5%罗哌卡因镇痛,C组置入明胶海绵后注射0.9%生理盐水,监测并对比三组术后疼痛、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1、4、8、12、24、48h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同一时间点C组患者(F=51.204,P<0.05),A、B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76,均P>0.05);A、B、C三组患者T0、T1、T2、T3、T4时刻的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57,均P>0.05);A、C组患者T1、T2、T3、T4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监测值与本组T0时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84、1.419,均P>0.05),B组患者患者T1、T2时刻的MAP、HR监测值与本组T0时刻比较降低(t值分别为13.085、10.684,均P<0.05);A、C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发生率均低于B组(χ2值分别为18.279、10.833,均P<0.05);A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χ2=4.498,均P<0.05).结论 罗哌卡因浸透的明胶海绵切口皮下植入对子宫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8.
目的:在构建沉默RORα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基础上,观察沉默RORα对MGC803细胞增殖与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RORα沉默对MGC803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RORα、Wnt1、MMP-9与TIMP3 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集落形成实验显示,沉默组的集落形成率128.1%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沉默组S期细胞百分率39.9%较对照组26.1%和空载体组27.4%明显增加(P<0.05)。迁移实验显示,沉默组迁移距离(1.76±0.19) mm明显高于对照组(1.32±0.14) mm和空载体组(1.29±0.17) mm (P<0.05)。侵袭实验显示,沉默组穿膜细胞(172±27)个明显多于对照组(147±17)个和空载体组(149±14)个(P<0.05)。RT-PCR与Western blot表明,沉默RORα可显著上调Wnt1与MMP-9 mRNA与蛋白与下调RORα与TIMP3 mRNA与蛋白。结论:沉默RORα可通过Wnt信号通路上调MMP-9和下调TIMP3促进MGC803细胞增殖与迁移侵袭。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T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筛查的2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进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筛查,检测高危型HPV-DNA,并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以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为标准。结果 290例患者中,检出123例HPV-DNA阳性患者(阳性率为42.41%);TCT检测出143例阳性涂片(占49.31%),其中70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占48.95%);这70例ASCUS中,组织病理学诊断共6例CINⅡ、CINⅢ(占8.57%)和50例LSIL(占71.42%);这50例LSIL中,组织病理学诊断共24例CINⅡ、CINⅢ(占48.00%)和23例HSIL(占46.00%);这23例HSIL中,组织病理学诊断共20例CINⅡ、CINⅢ(占86.96%)。随着细胞学诊断的提高,CIN检出率也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最终组织病理学诊断:2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有慢性宫颈炎患者162例,其中有HPV-DNA阳性22例(占13.58%);2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还有CINⅢ18例(占9.38%),这18例CINⅢ中,有HPV-DNA阳性17例(占94.44%)。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HPV-DNA阳性检查率越来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期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采用HPV-DNA、TCT联合阴道镜检查,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误诊及漏诊率,从而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的及时阻断性宫颈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霉菌性阴道炎采用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7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克霉唑阴道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氟康唑治疗,比较两组炎症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霉菌性阴道炎采用氟康唑联合克霉唑阴道栓治疗效果较好,可快速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