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53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 观察天麻素对豚鼠噪声性耳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外毛细胞的影响,同时探讨预防及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纯白豚鼠共50只,随机分5组:正常组、预防实验组及预防对照组,治疗实验组及治疗对照组.将除正常组以外4组动物置于隔音室,暴露于105dB SPL稳态白噪声,噪声持续时间4h/d并且连续7天.预防实验组暴露噪声前3天开始腹腔注射天麻素100mg/kg,连续每日注射至噪声结束当天,预防对照组同条件下使用注射用水;治疗实验组于噪声结束后次日给予天麻素100mg/kg腹腔注射,每日注射连续10天,治疗对照组同条件下予注射用水.记录ABR听阈值变化;采用耳蜗基膜铺片技术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改变同时计算外毛细胞损伤率;观察外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蓝染沉淀的活性改变.结果 预防实验组ABR听阈值和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均低于预防对照组(P<0.05);预防实验组耳蜗外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蓝染细胞明显优于预防对照组.治疗实验组与治疗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天麻提取液天麻素对噪声性耳聋的预防作用,但其治疗作用在本实验不明显.天麻素能保护细胞膜稳定并增加耳蜗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增加细胞能量供应改善耳蜗微循环.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 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丁螺环酮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增效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符合ICD-10 抑郁发作 诊断标准,经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足量(20mg/d)、足疗程(6周)治疗未获得痊愈的45 例抑郁症患者,加用丁螺环酮15~60mg/d,观察8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8周末分别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第1周末HAMA 评分≤7分为界,分为焦虑控制组(HAMA 评分≤7 分)和焦虑未控制组(HAMA 评分>7 分);以8周末HAMD≤7分为标准,分为获得痊愈组(HAMD≤7 分)和未获得痊愈组(HAMD>7 分);并在治疗第1、4、8周末分别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第4周,获得痊愈20 例(44.4%),第8 周末获得痊愈25 例(55.5%)。治疗后第4、8 周,获得痊愈组的患者HAMA 评分明显低于未获得痊愈组(P<0.05)。治疗后第1、4周,焦虑控制组和焦虑未控制组患者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 周,两组患者HAMD 评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口干(40.0%)、便秘(36.9%)及乏力(13.3%)为多见。结论 经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足量、足疗程治疗后仍未彻底痊愈的患者加用丁螺环酮可进一步获得疗效,提高痊愈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4.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等,严重者可发生脊柱、关节的畸形和强直。临床表现为炎性腰背痛,夜间及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该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男性主要表现为中轴关节改变,而女性大多首发于外周关节。目前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通过控制炎症,从而改善病情发展,被认为是最前沿的药物,但其在阻断新骨形成方面尚未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本文着眼于新骨形成角度,从基因及细胞因子层面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目前相关研究发现LRP5、ANTXR2、PTGER4、ANKH等基因的异常表达激活骨形成信号通路,在多种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如Noggin蛋白、DKK、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碳酸酐酶1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将骨形成信号传至靶细胞表面,进而传入细胞核,改变靶细胞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导致过度骨形成,造成异位骨化。近年的临床影像学病例分析也提示了骨赘形成的分布特点,进而推断机械应力是促进其形成的外部因素。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
正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其中有70%~80%患者致残,不同程度的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10%患者重残,生活上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1])。而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脑  相似文献   
76.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临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心率变异性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无创评估的方法之一,能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作出判断,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就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情况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基于“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的低风险初产妇选择送入产房的时机对分娩结局和产程的影响。 方法 将401例产妇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临产后送入产房时宫口扩张情况分为宫口扩张<3 cm为A组(n=207),3~<6 cm为B组(n=132),≥6 cm为C组(n=62)。比较三组产妇的临床基本情况、分娩结局及三组阴道分娩产妇的产程时长。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不同时机入产房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三组产妇的产程时长曲线图,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产妇在不同时机进入产房对产程时长的影响。 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妇剖宫产率、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无痛分娩率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组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率、无痛分娩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5)。 三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时长、总产程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A组>B组>C组(均P<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产妇入产房的不同时机对第一产程时长和总产程时长有影响(均P<0.05);以A组作为参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第一产程时长B组的HR(95%CI)为1.527(1.191,1.958),P<0.05;C组的HR(95%CI)为5.230(3.711,7.370),P<0.05;总产程时长B组的HR(95%CI)为1.410(1.102,1.804),P<0.05;C组的HR(95%CI)为4.367(3.118,6.118),P<0.05。 结论 低风险初产妇基于“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选择宫口扩张≥6 cm进入产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产科医疗干预,缩短产程,降低无痛分娩率、缩宫素使用率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8.
王强  冷燕奎  夏冰 《中国骨伤》2023,36(7):641-646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6例,分别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假体组)与PFNA内固定术。假体组35例,女24例,男11例,年龄(86.2±6.1)岁;PFNA组41例,女28例,男13例,年龄(84.6±5.3)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6、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7(14.3±1.4)个月。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PFNA组出血量少于假体组(P<0.05);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明显早于PFNA组(P<0.05);术后1、6个月假体组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组并发症少于PFNA组(P<0.05)。结论: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79.
朱青燕  孙迪 《新中医》2019,51(6):90-92
目的:观察大黄芪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D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与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黄芪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中医证候评分、踝肱指数(ABI)及血管生成素-2 (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5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 0.01);治疗组5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ABI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 0.01);治疗组ABI值大于对照组(P 0.01)。总有效率治疗组87.76%,高于对照组的6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Ang-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血清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1),Ang-2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大黄芪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DF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和Ang-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病毒性脑膜炎(病脑)、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和化脓性脑膜炎(化脑)鉴别诊断要点,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结脑患者45例,病脑患者20例、隐脑患者15例和化脑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 结脑患者常合并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疾病(29例,64.4%);基础疾病以艾滋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多见;起病形式多样,但以亚急性和慢性起病为主(分别为26例,57.8%和11例,24.4%);结脑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45例,100%)、头痛(29例,64.4%)和恶心呕吐(27例,60.0%)为主,进而可出现颅神经和脑实质损害征象;脑脊液符合特征性的改变,并见腺苷脱氨酶含量升高达(6.67±5.32) U/L.影像学上表现以脑实质改变多见(16例,35.6%).结论 结脑的早期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中脑脊液检查和及时的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