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4篇
  1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信号研究中发现,cGMP 依赖性蛋白激酶(cG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PKG)介导的抗肿瘤信号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异常激活的 cGMP/PKG 信号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抑制其增殖、伪足形成以及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PKG 具有成为治疗肿瘤的信号靶点潜能。本文就 cGMP/PKG 信号抗结直肠癌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为靶向 cGMP/PKG信号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丁林芬  程彬  晏通  郭亚东  宋流东  王海垠  吴兴德 《中草药》2017,48(13):2608-2613
目的对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含笑果实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甲氧基-11β,13-二氢木香烃内酯(1)、毛叶含笑内酯(2)、北美鹅掌楸内酯(3)、鹅掌楸内酯(4)、木香烃内酯(5)、小白菊内酯(6)、11β,13-二氢小白菊内酯(7)、4α,5β-环氧-13-甲氧基-11βH-吉玛烷-1(10)-烯-12,6α-内酯(8)、长莎草醇C(9)、香橙烷-4β,10α-二醇(10)、9-氧代橙花椒醇(11)、11,13-去氢台湾含笑内酯(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并且首次全面报道化合物1和2的1H-NMR、13C-NMR数据。除化合物6,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云南独蒜兰化学成分,发现其活性成分.方法 云南独蒜兰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结构.结果 从该药用植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gigantol(1),batatasin III(2),2-methoxy-4,7-di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3),2,7-dihydroxy-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4),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5).结论 化合物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scutellarin)对OX-LDL诱导损伤的巨噬细胞RAW264.7脂质吞噬能力及对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复制OX-LDL诱导损伤模型,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吞噬及试剂盒检测细胞损伤模型胆固醇酯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1)油红O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红染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灯盏乙素50和100μmol/L组细胞红染程度均低于模型组;(2)胆固醇酯含量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模型组细胞CE/TC值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用药组细胞CE/TC值均降低.(3)WB和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且灯盏乙素组呈浓度依赖性下调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1)灯盏乙素能明显抑制OX-LDL诱导损伤的RAW264.7细胞脂质吞噬能力.(2)灯盏乙素能够明显下调OX-LDL诱导损伤的RAW264.7中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scutellarin)对OX-LDL诱导损伤的巨噬细胞RAW264.7脂质吞噬能力及对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复制OX-LDL诱导损伤模型,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吞噬及试剂盒检测细胞损伤模型胆固醇酯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1)油红O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红染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灯盏乙素50和100μmol/L组细胞红染程度均低于模型组;(2)胆固醇酯含量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模型组细胞CE/TC值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用药组细胞CE/TC值均降低.(3)WB和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且灯盏乙素组呈浓度依赖性下调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1)灯盏乙素能明显抑制OX-LDL诱导损伤的RAW264.7细胞脂质吞噬能力.(2)灯盏乙素能够明显下调OX-LDL诱导损伤的RAW264.7中PKC和TNF-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6.
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有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和甾体类等,具有抗炎镇痛、解酒保肝等药理活性,其深入开发及利用备受关注。文章对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发现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7.
《中成药》2017,(12)
目的研究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的化学成分。方法荷花玉兰叶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methoxyalloaromadendra-4β-ol(1)、匙叶桉油烯醇(2)、香橙烷-4β,10β-二醇(3)、香橙烷-4β,10α-二醇(4)、9-氧代橙花椒醇(5)、9-羟基橙花椒醇(6)、3,7-dimethylocta-1,5E-diene-3,7-diol(7)、植醇(8)、α-生育酚(9)、榄香脂素(10)、丁香脂素(11)、yangambin(12)。结论化合物1、3~6、8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8.
福建柏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经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福建柏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桧脂素(1)、gadain(2)、双氢芝麻脂素(3)、扁柏脂内酯(4)、7-氧代扁柏脂内酯(5)、puviatilol(6)、伞形花内酯(7)、植醇(8)、儿茶素(9)、穗花杉双黄酮(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水杨醇(12)、香草醛(13)、松柏醛(14)。结论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以云南省为例,调查部分地区患者门诊药学服务满意度,收集意见建议,分析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及下一步制定边疆民族地区药事服务收费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取第三方调查的方式,使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量表对云南省部分地区接受过门诊药学服务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42名患者对门诊药学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为3.41(满分5分),满意度分值最高的为"工作态度"(3.75分),满意度最低的为"药师与患者的沟通交流"(3.33分)。结论:云南省部分地区患者对目前门诊药学服务总体不满意,针对存在的不足,药师、医院、患者三方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以期提高门诊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0.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小剂量利伐沙班(10 mg或15 mg)在预防亚洲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血栓事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小剂量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SinoMed、CNKI、VIP、WanFang Data、FMRS和Geenmedical数据库,搜集小剂量利伐沙班(试验组)对比华法林常规治疗(对照组)预防亚洲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1月15日。通过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累计1 8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eto OR=0.57,95%CI(0.34,0.97),P=0.04],两组的大出血发生率[Peto OR=0.96,95%CI(0.59,1.57),P=0.89]、小出血发生率[Peto OR=0.73,95%CI(0.52,1.02),P=0.07]、死亡事件发生率[Peto OR=1.00,95%CI(0.20,4.95),P=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小剂量利伐沙班(10 mg或15 mg)在预防亚洲NVAF患者发生血栓中的有效性较好,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