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绿脓杆菌制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vaccine,PA)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PA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分析(FCM)、侵袭、运动、迁移、VEGF和MMP2蛋白表达(ELISA法).结果 PA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PA 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3.1×108/ml和1. 9×108/ml.PA浓度为0.5×108/ml、1×108/ml和2×108/ml时,其细胞倍增时间依次增加,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P均<0.01);FCM显示,G1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1).PA浓度为1×108/ml时,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4.8±1.3和8.8±2.2)明显低于对照组(8.6±2.1和15.6±1.2)(P均<0.01);细胞经72 h培养后,对照组划痕逐渐愈合,1×108/ml的PA组细胞划痕依然明显.ELISA法检测发现,1×108/ml的PA组其VEGF蛋白和MMP2蛋白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绿脓杆菌制剂可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其作用部分是通过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实现的;绿脓杆菌制剂可以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的侵袭、运动和迁移能力,其作用和VEGF、MMP2蛋白分泌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及其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表达情况,分析OPN表达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组化、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MHCC97-L和HCCLM6 OPN表达情况.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200例肝癌组织中OPN表达.结果 OPN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增加逐渐升高.肝癌组织中OPN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包膜、细胞分化以及肝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肝癌TNM分期、门静脉癌栓和术后复发转移发生有明显相关(P<0.05).术后有复发转移病人的肝癌组织中66%表达OPN,而术后无复发转移病人的肝癌组织中仅37%表达OP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OPN表达与肝癌细胞细胞系侵袭转移潜能密切相关.肝癌组织中OPN表达可能是预测肝癌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指标.  相似文献   
73.
74.
我们通过建立低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1]观察水浴加热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MHCC97L细胞培养瓶或培养板密封后浸没于42℃恒温水浴箱内加热,30min×2,间隔10min.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寻求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证据.方法 前期通过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方法(MMCT),将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5F中获得的微细胞杂交克隆Ne08/C5F-1~10和大鼠肝癌细胞株CSF,分别被接种到6~7周龄雌性BALB/CA裸鼠皮下进行自发转移实验,观察皮下成瘤及肺部大体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连续切片并计数镜下转移灶,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微细胞杂交克隆均能皮下成瘤,微细胞杂交克隆的自发转移实验发现有6个杂交克隆出现肺转移表型的明显抑制(P<0.05),其中2个杂交克隆肺转移表型发生完全抑制.结论 人8号染色体对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SF的成功导入改变了CSF的转移表型,提供了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直接的功能证据.  相似文献   
77.
朱凯  战昊  代智  周俭 《中国临床医学》2018,25(5):710-715
目的:探讨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5(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5,PRMT5)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23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对应正常肝脏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PRMT5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分析PRMT5表达及分布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异黏蛋白(metadherin,MTDH)联合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RMT5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肝脏组织,其中核内表达占优势者为36.8%(119/323)。PRMT5表达及分布情况与MTDH表达相关(P0.01)。PRMT5表达水平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PRMT5核内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优于核外表达组(P0.05)。PRMT5表达分布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复发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PRMT5表达分布联合MTDH表达量的预测价值更优(P0.001)。结论:PRMT5表达在肝癌细胞核外分布占优势提示预后不佳;PRMT5核表达模式联合MTDH表达量可作为肝癌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水浴加热联合吲哚美辛对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42℃水浴加热前2h加入0.2 mmol/L吲哚美辛,加热组不加药,对照组不加热、不加药,其他处理相同并在同一时间点观察.在不同的时间观察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周期、侵袭、运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加热+吲哚美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P<0.01),其最大抑制效应为加热后48 h(53.6%),细胞倍增时间延长了2.07倍;加热+吲哚美辛组48、96 h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 <0.01);FCM显示,吲哚美辛能逆转加热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加热+吲哚美辛组48 h和96 h的G1期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S+G2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加热+吲哚美辛组48 h和96 h相同数量的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到达Transwell小室膜背面的细胞平均数(侵袭实验)和穿过Transwell小室膜到达背面的MHCC97L细胞平均数(运动实验)均明显低于加热组(P<0.01);ELISA法检测发现,加热+吲哚美辛组48、96 h的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加热组(P<0.05).结论 吲哚美辛抑制体外加热后肝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和抑制细胞进入DNA合成期和分裂期有关;进一步抑制其侵袭运动能力,其作用和MMP-2、VEGF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影响透明细胞型肝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the liver,PCCCL)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的214例PCCCL 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年复发者定义为早期复发,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定义为晚期复发.结果 99例患者术后复发,其中早期复发者28例,晚期复发者71例.复发患者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7%和46.2%,显著低于未复发患者(72.2%和64.3%,P=0.003).晚期复发患者1年、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0.3%和54.6%,显著优于早期复发患者(85.7%、39.3%和25.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minoleucine transferase,ALT)水平和血管侵犯是PCCCL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则是PCCCL患者术后晚期复发的惟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复发时间是影响PCCCL术后复发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明确PCCCL早期及晚期复发的不同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患者术后随访并及时发现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寻求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功能证据.方法 前期通过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方法(MMCT),将正常人8号染色体导入到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5F中获得的微细胞杂交克隆Ne08/C5F-1~10和大鼠肝癌细胞株CSF,分别被接种到6~7周龄雌性BALB/CA裸鼠皮下进行自发转移实验,观察皮下成瘤及肺部大体转移灶形成情况,肺组织连续切片并计数镜下转移灶,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微细胞杂交克隆均能皮下成瘤,微细胞杂交克隆的自发转移实验发现有6个杂交克隆出现肺转移表型的明显抑制(P<0.05),其中2个杂交克隆肺转移表型发生完全抑制.结论 人8号染色体对大鼠肝癌高转移细胞株CSF的成功导入改变了CSF的转移表型,提供了人8号染色体上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的直接的功能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