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同时进一步分析感染时机体相关免疫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患儿290例作为A组,选同期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儿童290例作为B组,采集患儿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检测抗菌药物耐药性,免疫球蛋白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青霉素G、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耐药率均50%;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呋喃妥因、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的耐药率较高;A组患儿LgG2(1.82±0.53)、LgG4(0.23±0.19)、LgM(1.01±0.47)指标水平低于B组患儿LgG2(2.74±0.88)、LgG4(0.61±0.39)、LgM(1.85±0.56)指标水平,LgE(1.89±0.32)指标水平高于B组LgE(1.17±0.35)(P0.05)。结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而上述菌种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同时儿童呼吸道感染与免疫功能紊乱具有相关性,LgG2、LgG4、LgM、LgE均可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检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临床中对于乳腺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的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及误诊情况。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146例乳腺微小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恶性肿瘤为48例,良性肿瘤为9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检查,对比2种方法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微小病变诊断的误诊因素。 结果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微小病变诊断效能高于B超检测方法(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8 mm(OR=11.284,P=0.006)、原位癌(OR=8.402,P=0.044)为导致假阴性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距离皮肤距离>9 mm(OR=8.116,P=0.006)、距离浅部胸壁距离<2 mm(OR=11.831,P=0.002)、乳房厚度>24 mm(OR=10.032,P=0.006)为导致假阳性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能定性、定量的分析乳腺微小病变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仍存在一些导致误诊的因素,其中乳腺病变<8 mm、原位癌为导致剪切波弹性成像假阴性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距离皮肤距离>9 mm、距离浅部胸壁距离<2 mm、乳房厚度>24 mm为导致剪切波弹性成像假阳性检查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PRSS)影像学特征及术后随访,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遗传基因学证实的3例PRS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CT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8~66岁;肿块均为单发,左肾2例,右肾1例;肿块最大径6.2~17.4cm;2例病灶边界清晰,1例边界部分不清;其中1例病灶CT表现为单纯囊肿伴局部囊壁增厚,2例病灶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区壁光整,内含不规则分隔及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渐进式中度强化,内见较多细小迂曲肿瘤供血动脉;术后随访1例出现肝脏及腹腔复发和转移。结论 PRSS为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预后差,好发于青壮年,影像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认识本疾病并尽早手术明确诊断,对评估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治疗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中晚期乳腺癌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和心理护理,观察组除接受常规化疗外同时参加为期12周、每周1次的团体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水平和治疗后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评分情况。结果经过12周的团体心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评分中5项功能量表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3项症状量表和失眠、食欲丧失2个单项测量项目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以缓解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5.
杨珊明  周建芳  胡朝辉 《浙江医学》2017,39(22):2027-2028,204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低水平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HBeAg阴性、HBVDNA复制水平煮沸法检测阴性而磁珠法检测阳性、肝功能反复或长期异常的CHB患者120例,其中采用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一般护肝治疗加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组,100mg口服,1次/d,疗程48周)、一般护肝治疗加恩替卡韦治疗(恩替卡韦组,0.5mg口服,1次/d,疗程48周)患者各40例。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24、48周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后24、48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两比较,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周,3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两比较,拉米夫定组、恩替卡韦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恩替卡韦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HBV低水平复制的CHB患者应积极采取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可推荐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86.
目的炎性细胞因子IL-8对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出现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研究。方法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就诊于我院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根据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水平将患者具体分为血清IL-8正常组40例、血清IL-8增高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相同手术治疗后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率在正常组和增高组中分别为10%和30%;增高组患者的复发率要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治疗前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8的高含量将会直接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在临床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具有刮宫前影像资料的10例单纯性ECCC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妇女,4例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单发息肉状,2例呈局部菜花状; 6例为弥漫型,其中4例呈广泛菜花状,2例呈弥漫壁结节状;病灶均突向宫腔内生长。宫腔内可有不同程度积液或积血。2例CT平扫病灶等宫壁密度; MRI检查T1WI病灶与子宫肌层等信号,T2WI与子宫肌层(6例)等或略高信号(2例),动脉期3例病灶基底部明显强化、3例病灶均质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持续强化。对照影像学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2. 000,P=0. 368),但其一致性一般(K=0. 697,P0. 001)。结论 ECCC具有较特异的影像学表现,而术前影像学分期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473例确诊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儿为试验组,选择同期于医院健康检查的儿童280名为对照组,对试验组患儿进行肺炎链球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并记录试验组患儿临床特征,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473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中,年龄分布主要为≤2岁291例占61.52%,发病季节分布以冬季247例占52.22%为主,标本分布以痰标本429例占90.70%为主,疾病分布以肺炎344例占72.73%为主;473株肺炎链球菌对厄他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莫西沙星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00%,而对红霉素耐药率最高为97.67%;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血清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主要以5岁儿童为主,冬季发病率最高,且急性期炎性反应较为明显,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极高,不适用于临床治疗,临床中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究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医院临床收治并确诊的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的病例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治疗组采用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真菌清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2(IL-12);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检测出真菌67株,经过治疗后,58株菌株被消除,真菌清除率为86.57%;对照组患者检测出真菌68株,经过治疗后,42株菌株被消除,真菌清除率为61.76%(χ2=10.810,P=0.00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高热、咳嗽、咳痰、恶心、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好转的时间缩短(P0.01);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例数为56例(88.89%),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2的含量均有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2的含量更低(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清中IL-4和IL-10的含量增加(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中IL-4和IL-10的含量更高(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9.52%),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11.11%)。结论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继发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耐受性良好,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失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胃泌素-17与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诊断效果及对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胃癌分期分为早期胃癌组(T1~2)112例,晚期胃癌组(T3~4)136例,并选取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体检者和胃癌患者术前血清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的含量;比较术后感染和非感染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的含量;确定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统计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结果术前早期胃癌组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分别为(12.41±5.73)pmol/L,(60.34±8.14)ng/ml,(14.28±1.93)ng/ml均低于晚期胃癌组的(19.73±8.84)pmol/L,(87.53±12.42)ng/ml,(28.76±5.41)ng/ml(P0.05)。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对胃癌的诊断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71pmol/L,67.96ng/ml,13.52ng/ml,敏感性分别为80.83%,74.41%,88.78%,特异性分别为63.90%,55.24%,84.63%,准确性分别为59.07%,63.22%,59.58%。对照组体检者及未感染患者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均低于感染患者(P0.05);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对胃癌术后感染的诊断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8.86pmol/L,81.73ng/ml,22.61ng/ml,敏感性分别为84.22%,85.75%,82.11%,特异性分别为84.29%,87.74%,71.90%,准确性分别为69.77%,72.81%,67.44%。18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革兰阳性菌7株,真菌1株。结论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及胃癌术后感染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