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21.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 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25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按造影结果随机分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共836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者两定为对照组,共418例。取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纤维召白原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采用TaqMan MGB探针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然后利用荧光发光特点,经由7900HT基因分析仪进行多态位点分析。结果在1254例研究对象中,纤维蛋白原基因β148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19例(97.2%),β854多态性位点检测成功1225例(97.7%)。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偏大,以男性多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例次增多,甘油三酯、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增高,高2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1),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s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与纤维蛋白原β148、β854基因型之间,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其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之问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发病有明显关系,但不受其相关基因β148、β854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由于二尖瓣叶、瓣环、乳头肌、腱索等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前后叶吻合不良导致的。外科手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已被证实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及延长其寿命,但对功能性MR特别是缺血性MR效果较差[1]。另外,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心功能差、合并症多而不能接受外科手术。2003年起,一种基于外科缘对缘缝合手术原  相似文献   
24.
叶发民  颜彦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41-841
患者女,4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黑噱,伴有低热(37.5℃),心电图为窦房阻滞,心率最慢为28次/min,R—R长间歇达3.5s,于当地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术后3d,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体温在39—40℃,外院多次血培养阴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2个月后转入上海中山医院进一步诊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曲尼司特洗脱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的有效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以聚合物PLGA包埋曲尼司特制备曲尼司特洗脱支架,涂层包埋曲尼司特剂量为300μg或600μg。以含有聚乙二醇侧链的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PEB)包埋雷帕霉素制备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载雷帕霉素剂量为200μg。将15只小型猪随机分为5组:裸支架组3只(6枚支架),聚合物涂层支架组3只(6枚支架),300μg曲尼司特洗脱支架组3只(6枚支架),600μg曲尼司特洗脱支架组3只(6枚支架)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3只(6枚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分别植入过度扩张(支架血管直径比为1.2- 1.3:1)的各组支架形成冠状动脉损伤模型。术后第30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比较5组支架血管段的损伤积分、支架内皮化、支架内面积、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内膜平均厚度,同时观察支架边缘段5 mm以内组织。结果5组冠状动脉大小和血管损伤积分程度基木相同。术后30 d,300μg剂量组和600μg剂量组的内膜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裸支架组和聚合物涂层支架组,600μg剂量组显著小于300μg剂量组,而600μg剂量组和雷帕霉素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曲尼司特洗脱支架300μg剂量组和600μg剂量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分别较裸支架减少了41%和53%,新生内膜平均厚度分别减少了56%和65%。300μg剂量组曲尼司特洗脱支架组的支架内皮化较雷帕霉素组显著改善。改进涂层材料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表面被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覆盖,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周围炎症反应。结论曲尼司特洗脱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植入中是安全可行的,显著减少了30 d支架内新生内膜的增殖,支架内皮化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改善;而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有效抑制支架内再狭窄同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及高尿酸血症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用高分辨率超声对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尿蛋白排泄率(AER)、尿酸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分析颈动脉IMT与AER、高尿酸血症及其他常规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AE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空腹血糖(FBG)及血肌酐有关,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2)高尿酸血症不是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的因素;(3)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ER、年龄和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IMT增厚独立相关。结论:尿蛋白排泄率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高尿酸血症不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106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及住院时间,术后1d、5d症状评分及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症状评分为(1.35±0.24)分,术后5 d为(4.07±0.59)分,对照组分别为(4.14±0.85)分、(7.93±1.08)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3例,发生率为5.66%,对照组10例,发生率为18.9%,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字2=4.296,P=0.036)。观察组满意度为92.45%(49/53),对照组为66.04%(35/5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字2=11.242,P=0.001)。结论舒适护理能够促进腹部外科手术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大量的随机临床试验证实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明显降低再狭窄及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现在全球每年大约置入DES支架250万枚,随着DES临床经验的积累,其长期安全性--晚期血栓形成及支架断裂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今天关注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DES的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血浆凝血因子Ⅰ (Fg)和血脂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 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管腔狭窄程度≥ 5 0 %认为是有意义的病变血管 ,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认为是多支血管病变。血浆Fg浓度测定采用Follin酚法 ,采用标准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 (apo)A和apoB。 结果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浆Fg浓度增高 ,同时表现TC、TG亦升高 ,HDL C降低 ,而且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Fg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37,P <0 .0 1) ,与血清HDL C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 =- 0 .33,P <0 .0 1)。结论 :血浆Fg和血脂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