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线索细胞、pH测定和氨气味试验在细菌性阴道病(BV)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2~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27例妇女盲法进行线索细胞分析、pH测定、氨气味试验和分泌物Nugent积分。以Nugent积分作为BV诊断的"金标准",对线索细胞、pH测定和氨气味试验进行诊断试验性能评价。结果:线索细胞分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91.49%)和阴性预测值(94.37%),氨气味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93.75%)和阳性似然比(9.87),而该两项试验的其他诊断性能也较好,pH值试验诊断BV各项性能指标均较差。三项试验的联合诊断敏感度降为38.44%,特异度达99.74%。结论:在BV诊断的Amsel标准中,诊断性能依次为线索细胞、氨气味试验和pH值,多项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22.
通过参加美国病理学会(CAP)妇科细胞病理学能力验证计划的继续教育项目,评价临床检验室妇科细胞学检查水平,根据对回报结果的分析,来进一步提高妇科细胞学的检测质量。将收到的CAP妇科细胞学传统涂片样本按照常规涂片进行检测,按CAP的要求分别在5个工作日内和10个工作日内将结果上报CAP,并及时对回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CAP能力验证计划13次65张涂片中,我室有6张涂片结果不吻合。其中3张将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判读为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张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判读为高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张细胞修复性改变判读为低度鳞状上皮细胞病变,1张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癌判读为不满意涂片。通过参加CAP能力验证计划将我室妇科细胞病理学的检测流程标准化,将个人能力评估标准化,从整体上提高了妇科细胞学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分析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生率差异,发现该阶段女性生殖道感染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2016年7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4~18岁青春发育晚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按年龄分为14岁、15岁、16岁、17岁、18岁5个年龄组,分析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含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总发生率、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osis,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及不同年龄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青春发育晚期女性BV发生率、BV中间型检出率、VVC总发生率、TV发生率、炎症反应率分别为25.67%、19.30%、29.36%、2.46%、25.05%。VVC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84%和12.53%。VVC总发生率和BV发生率大致相似,但两者均高于TV发生率。5个年龄组间经两两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组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7岁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17岁和18岁年龄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均P<0.05)。结论:青春发育晚期女性VVC和BV均较TV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BV中间型检出率、TV发生率和炎症反应率无明显变化,但17岁组的BV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17和18岁组的VVC总发生率及非白色假丝酵母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4岁年龄组。因此,应关注该阶段女性经期卫生、阴道内环境和不洁卫生生活,强化青春期女性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4.
25.
摘要: 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监测分析过程,而质量指标可衡量检验全过程所有步骤满足要求的程度,弥补前者的不足。临床实验室建立和应用质量指标监测检测质量也是国际和国家评审的要求。缺乏一致化的质量指标体系限制了数据的可比性,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指标体系,并在全国实验室统一实施和采集数据,以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检测性能的质量指标相应的质量规范。质量指标可通过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形式,长期纵向和横向监测实验室检验全过程的性能。质量指标应同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26.
为了更好地搭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桥梁,提升检验辅助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在ISO15189(CNAS-CL02:200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条款指导下,建立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人员培训考核体系,结合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总结培训经验运用于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中对检验医学的培训要求,结合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章制度》和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中人员培训要求,对检验医师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定《医学检验科住院医师培养方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住院医师管理程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老师选拔办法》《指导老师评估标准》等文件,为检验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快速输血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的筛查效能。[方法]对本院部分急诊手术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并与ELISA诊断技术进行对比。[结果]快速输血免疫胶体金法检测敏感性依次为HCV(96.67)、HBsAg(96.65)、HIV(95.24)和TP(91.84)。特异性依次为HIV(99.97)、TP(99.94)、HCV(99.92)和HBsAg(99.91)。4个检测项目的阴性预测值都在99.5以上。[结论]在急诊手术前,通过快速输血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低医务工作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0~14岁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其异常的原因,探讨干预措施及纠正方法。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2 963例正常儿童全血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铅、镉)含量,比较年龄、性别对微量元素异常的影响。结果:成都地区正常体检儿童血锌、钙、铁和铅的异常率相对较高,血铅有随年龄增加异常率增加的趋势,血铁及血钙5岁以下组与5岁以上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无性别差异。结论: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生理周期及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婴儿期应注意补铁,幼儿期侧重补钙,良好的生活环境及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3种针对新生儿动脉的采血方法,探讨最佳采血部位。方法选取32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肱动脉采血114例(A组),桡动脉采血101例(B组),股动脉采血107例(C组)。记录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各阶段用时、新生儿哭泣次数及时长、穿刺后是否出现淤青血肿。结果 3组中,B组与C组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成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准备时间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用时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穿刺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时间用时最少,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穿刺总用时最少,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哭泣次数和哭泣时间方面,C组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后出现淤青血肿情况少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肱动脉采血在穿刺成功率、时间消耗和对患儿疼痛刺激上都优于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临床操作中可做首选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类抗-D和类抗-C抗体致婴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治,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7年7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生后60 d的AIHA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患儿的血浆抗体和红细胞抗原,对患儿血浆标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并对血浆及放散液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