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人源生物衍生骨,构建三维培养体系,观察模拟的造血龛(hematopietic niche)对脐血CD34 造血干/祖细胞(HSPC)增殖的支持作用。方法分选人骨髓MSC及胎儿颅骨成骨细胞,将培养3代的MSC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分别将①MSC、②颅骨成骨细胞、③MSC与成骨细胞混合物(比例为1:2)及④MSC诱导的成骨细胞作为饲养细胞复合在人源生物衍生骨上,构建三维培养体系,同时用相应的饲养细胞层构建对应的二维培养体系。免疫磁珠分选脐血CD34 细胞,接种于各培养体系,无外源性细胞因子条件下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各饲养细胞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半固体细胞集落培养观察比较各培养体系支持HSPC的增殖能力。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免疫荧光标记观察结果显示,已成功地将MSC、颅骨成骨细胞、MSC和成骨细胞混合物及MSC诱导的成骨细胞复合在人源生物衍生骨上,构建了造血干细胞三维培养体系。在无外源细胞因子作用下,脐血HSPC培养2周造血祖细胞集落(CFU-C)与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分析,三维培养体系各组(①~④)CFU-C明显多于相应二维培养体系各组(①681.00±44.43比438.20±64.24;②729.80±37.72比536.60±35.31;③697.80±54.09比464.80±41.53;④740.20±47.66比513.40±65.56),P<0.05,但三维培养体系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培养体系各组LTC-IC也明显高于相应二维培养体系(分别为①68.00±5.11比26.00±3.73;②93.00±6.12比38.60±4.93;③83.40±5.85比36.20±4.52;④126.00±11.89比59.40±4.25),P<0.05,且三维培养体系中MSC诱导的成骨细胞组(④)LTC-IC明显多于其他各组。脐血HSPC培养5周,二维培养体系中饲养细胞层已逐渐崩解、脱落、死亡;而三维培养体系中饲养细胞层生长情况较好。三维体系各组CFU-C集落分析显示,MSC诱导的成骨细胞组(④)与其他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112.00±14.21;②186.17±24.80;③126.67±11.52;④257.00±28.78),P<0.05。结论骨髓MSC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复合人源生物衍生骨构建的三维培养体系,对于脐血HSPC体外培养具有类似体内造血龛的支持作用,成骨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生存、增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以万珂为主化学疗法方案提高多发性骨髓瘤初发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1月4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万珂治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临床资料.疗效判定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2006年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经过万珂为主化学疗法方案治疗3~6个疗程(平均4个疗程...  相似文献   
13.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e LP  Liu T  Meng WT  Zhou 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992-995
目的侵袭性曲霉菌病(IA)在血液病患者发病逐年增多,且伴随很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价IA疗效的价值。方法8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T〉38.5℃),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被纳入研究。每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2次,共测定标本302份。GM检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检测,A值〉1.5。对GM实验阳性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抢先抗曲霉治疗。结果81例患者中27例GM实验阳性(33.0%),其中11例临床确诊IA,GM实验在该11例中检出7例阳性(敏感性63.6%),14患者临床排除IA,GM实验在该14例中检出12例阴性(特异性85.7%),同时GM实验显示可早于真菌培养结果3~30d预测曲霉感染。27例GM实验阳性患者中,19例完成针对曲霉的抢先治疗,12例有效,7例无效死亡,病死率为36.8%。治疗有效组GM值下降到正常,治疗无效组GM值反而上升(P〈0.0005)。结论研究提示:血清GM抗原检测用于早期诊断I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高危血液病患者以GM实验阳性为起点抢先抗曲霉治疗可降低IA病死率,监测GM值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水泡口炎病毒(VSV)基质蛋白(M蛋白)基因重组质粒制备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Lip-MP)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抗淋巴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EL4淋巴瘤模型,将6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脂质体-pcDNA3.1-MP复合物(Lip-MP)组、脂质体-pcDNA3.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缓解或耐药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变化,初步探讨hOCT1基因表达变化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服用伊马替尼CML患者缓解或耐药前后的2个不同时点的9对(18份)标本进行了hOCT 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对半定量RT-PCR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其水平变化和与疾病缓解或伊马替尼耐药相关性。结果慢性期CML患者5例,第一和二次检测hOCT1相对表达量为(0.4246±0.2067)、(0.4858±0.1943),P=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进展期CML患者4例前后两次hOCT1相对表达量比较,有3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降低,1例患者hOCT1相对表达量升高。结论半定量RT-PCR方法方便简单,可以用于检测服用伊马替尼的CML患者hOCT1基因表达及变化,或许有可能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反应或耐药的检测及其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tic anemia,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变化,探讨γδΤ细胞在A-PR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11例经骨髓涂片和活检确诊的A-PRCA患者,给予环胞菌素A和雷公藤多甙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和γδT细胞水平;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并置于含有10%FCS,PHA10μg/ml,rIL-250U/ml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周,然后用TCRγδ磁珠分选出γδT细胞,在体外与正常人骨髓共同培养,观察对红系、粒系集落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组外周血CD3+/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升高,CD4+/CD8+比例倒置(P<0.05);治疗前组患者γδT细胞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有效组CD3+/CD8+细胞数下降(P<0.05),CD4+/CD8+比值上升(P<0.01);γδ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从患者外周血分离的γδT细胞体外能抑制正常骨髓红系CFU-E和BFU-E生长,并随浓度的增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而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粒系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A-PRCA患者γδT细胞亚群增高,其在PRCA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体外分离培养的患者γδT细胞可抑制正常红系集落生长,对粒系集落生长影响不明显;环胞素A治疗A-PRCA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CT1基因P283L、R287G和M408V位点的多态性与CML患者伊马替尼继发耐药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循环游离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水平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DLBC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标本及临床资料,同步采集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荧光染料法对循环游离DNA进行定量,分析循环游离DNA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8例初诊DLBCL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DLBCL患者诊断时循环游离DNA水平为845.0(321.5~2 195.0)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9.0(157.5~266.8) ng/mL〕(P<0.000 1);疾病处于晚期、伴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以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高风险的患者其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更高(P<0.05)。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较化疗前降低,且低于未缓解患者(P<0.001);完全缓解患者循环游离DNA水平较部分缓解患者降低(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缓解后的血浆循环游离DNA水平仍升高(P<0.05)。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其循环游离DNA水平再次明显升高。结论 循环游离DNA的定量检测对DLBCL患者的疗效判断以及疾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单药以及联合柔红霉素对成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生长、凋亡和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Ficoll液分离各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硼替佐米(5、10、20、50 nmol/L)、柔红霉素(50、100、200、500 nmol/L),以及低浓度硼替佐米(5、10 nmol/L)联合不同浓度柔红霉素(50、100、200、500 nmol/L)进行细胞培养;采用MTT方法检测培养48 h后细胞增殖活性,计算抑制率、半抑制浓度(IC50)和相互作用系数(CDI).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24 h后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培养48h后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结果 所测各型急性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率随硼替佐米或柔红霉素单药浓度增高而增高;柔红霉素联合小浓度硼替佐米(5、10 nmol/L)后,柔红霉素的IC50由(102±27)nmol/L分别减小为(73±26)、(55±22)nmol/L;柔红霉素200 nmol/L联合硼替佐米10 nmol/L时协同作用最为显著,CDI=0.17.柔红霉素100 nmol/L联合硼替佐米20 nmol/L组与未加药组或单药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增高、Bcl-2 mRNA表达下降(P<0.05).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柔红霉素对成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有协同促凋亡和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本身是否可以改变细胞复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技术成功标记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再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同时设立未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直接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作为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能够成功地复合于人源生物衍生骨上,且生长状态较好?与未转染组细胞复合材料的情况相比,转染组与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EGFP基因转染技术没有对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复合衍生骨的能力以及增殖生长活性造成明显损害,从而不会影响对于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