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2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目的:评估未经诱导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于兔的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并观察移植后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结扎日本大耳雄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存活兔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移植组于术后第7天在梗死区及周边区注射0.7mL含3.4l×10^7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悬液移植,而对照组仅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心梗前后以及细胞移植后6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然后收集动物心脏,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心肌梗死前后,移植组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移植组的心脏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壁运动幅度、左室壁收缩末期厚度及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98~6.50,P<0.01),心室率[(249.08±28.52)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69.75±5.21)次/mm](t=2.24,P<0.05)。移植组梗死心肌及周边区内可以观察到移植细胞的存活。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发生了急性梗死的心脏功能并在心肌的梗死区及周边区存活。  相似文献   
32.
孙伟  房炎 《护理学报》2020,27(4):48-51
目的 调查低年资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哈尔滨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86名低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反馈寻求行为量表、护士转型冲击评价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低年资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低年资护士反馈寻求行为得分为(61.35±10.46)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入职时间、对护理工作的喜爱程度和转型冲击是低年资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 低年资护士反馈寻求行为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应关注入职时间短、不喜欢护理工作和转型冲击高的低年资护士。护理管理者可以采取多元化措施完善反馈评价体系,利用激励措施提高低年资护士对职业的喜爱程度,发挥科室高年资护士“传、帮、带”的作用,降低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干预其反馈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心交感神经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心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同时,以0.5%利多卡因每2h经硬膜外导管推注一次(夜间睡眠除外),阻滞心区交感神经(胸1-5)。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的组织峰值收缩速度(Sm)和运动距离(D),计算6个位点的峰值收缩速度和运动距离平均值(MSm和MD),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LAD和LVEDd均显著缩小,EF和FS明显增加,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改善。同对照组比,治疗组MSm和MD均显著增加[MSm(4.91±0.56)cm/s对(4.09±0.82)cm/s,P<0.05;MD(0.61±0.18)cm对(0.41±0.18)c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与MSm和MD的变化显著相关(MSmr=0.576,P=0.001;MDr=0.526,P=0.003)。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心区交感神经阻滞较常规治疗能显著缩小左心腔径,尤为突出的是它能更有力地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线粒体能量代谢变化在病毒性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用柯萨奇病毒B3m反复增量感染之,建立心肌病动物模型,生脉干预组小鼠于实验的第60d开始,给予生脉注射液灌胃。存活小鼠:心肌病组(30只)、生脉干预组(36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3只,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4d处死全部小鼠。分别检测3组小鼠心功能及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其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力。结果:病毒性心肌病组小鼠心输出量(CO)[(1.37±0.06)ml/min:(2.13±0.09)ml/min,]、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标志CCO活性[(3.06±0.76)k/min·mg:(4.53±1.19)k/min·mg],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1);生脉注射组小鼠CO[(1.58±0.07)ml/min:(1.37±0.06)ml/min],CCO活性[(3.98±0.96)k/min·mg:(3.06±0.76)k/min·mg]较心肌病组明显提高(P均〈0.01)。结论: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是病毒性心肌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生脉注射液具有保护线粒体能量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35.
环孢霉素A对心脏影响的双刃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滢  尹新华  傅羽 《心脏杂志》2010,22(1):149-151
环孢霉素A对肝脏、肾脏及心脏均有毒副作用,其对心脏的影响存在剂量及时间依赖的多向性。目前环孢霉素A对心脏毒性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考虑可能与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及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现综述其对心脏的双重影响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Ⅳ期药物临床试验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107例参加英国牛津大学组织的第2项心脏保护研究Ⅳ期临床试验者进行1个月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其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受试者SCL-90总分及焦虑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受试者整体心理状况,改善其焦虑情绪,为临床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38.
患者女性,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膜部室间隔缺损约4 mm;左心房内径20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1 mm,右心室内径10.3 m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而有效地建立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Ono术式并加以改良。供心摘取时,于心脏完全停跳后,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下过1/0丝线,一并结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提起丝线,同时剪断心脏各血管。实验组(Wistar-SD)和对照组(Wistar-Wistar)每组供、受体各20只。术后受体和移植心脏均存活72h视为手术成功,术后第4天两组供心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0%,供心摘取时间为(3.2±0.6)min。实验组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呈急性排斥反应表现;对照组无急性排斥反应表现。结论该方法与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大鼠改进的Ono术式比较,取心时间明显缩短;实验组非同系(Wistar-SD)异位心脏移植复制出的大鼠供心排斥反应模型,可用于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主动导线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被动导线起搏方式对远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植入DDD起搏器的6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中RVA被动导线起搏组33例,RVOT主动固定导线起搏组33例。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宽度。术后随访观察的时间为植入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1次,随访内容为心脏彩超、体表心电图及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并与安装起搏器之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9~42个月。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73.45±11.21)min vs(68.34±11.43)min,t=2.12,P〈0.05)];X线曝光时间较被动导线组长[(9.13±3.04)min vs(7.11±2.21)min,t=3.58,P〈0.01)]。主动导线组QRS波宽度明显窄于被动导线组[(0.11±0.03)s vs(0.20±0.04)s,P〈0.05]。植入起搏器后第12个月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被动导线组为(2.02±0.13)级,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主动导线组为(2.68±0.19)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室间隔部主动导线起搏对患者远期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