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2篇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对健康志愿者膝关节进行薄层磁共振扫描,将得到Dicom数据导入Mimics中进行三维重建,构建包含半月板、关节软骨及膝关节韧带在内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后导入Ansys中进行静态分析,使用分析结果与现存文献结果进行比较,确认模型有效后在3-matic中构建不同类型的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模型。本研究构建了包括内侧半月板后角放射状裂(白区、交界区、红区、完全撕裂)、内侧半月板后角水纵列、内侧半月板后角水平裂、累及内侧半月板后角的桶柄状撕裂等临床常见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2.
椎弓根钉系统与椎间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下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9例下腰椎骨折病人损伤部位为L3-L5,均有不同程度前后脱位,分别联合使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和椎间融合器(Cage)进行治疗,并总结其临床资料。分析内固定的力学特点。结果:19例中,17例获3-20个月随访,内固定牢靠,骨融合率达100%,神经缺失病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内固定本身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中联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和Cage装置,既能提供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又能增加植骨融合率,是治疗严重创伤性下腰椎不稳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43.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培基地常会将住院医师培训学员看作是普通医师进行使用,将其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的医疗程序性工作当中,没有给予足够的培训和带教,对规培学员的基本技能培训产生了忽视。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业务场景的主动知识推送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敏感操作识别层、知识索引层、资源推送层3个部分,以培养规培学员诊疗的规范,合理解决临床工作中资源获取不便的问题。通过初步应用,发现该系统有效提高了规培学员住院医师迷你评价量表(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后入路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27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12例采用后入路切开复位后,重建接骨板固定后环,前环不予固定;15例采用扩大髂腹股沟入路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均予以定期随访,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等方面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6个月。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单纯后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下地时间及髋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侧入路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板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的强度差异及机制。方法由南华大学解剖室提供的14具(男8具,女6具)尸体上取下股骨27根,X线排除骨病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取各骨最细部分的直径,制作27个不稳定骨折模型,随机分成A、B、C组,每组9个,分别采用3种方式固定:A组:用2块大小为110mm×10mm×3mm异体皮质骨板嵌合固定;B组:用2块110mm×10mm×3mm异体皮质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C组:用1块110mm×10mm×3mm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压缩、弯曲及扭转刚度和极限载荷。结果不同固定方式显示不同的力学特征。A组的轴向刚度与B组相似,且高于C组,但抗弯和扭转刚度显著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压缩、弯曲、扭转极限载荷分别为1.65±0.34kN,554.33±49.34N,7.78±0.82Nm;B组分别为1.12±0.37kN,428.00±37.40N,3.39±0.22N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分别为0.71±0.46kN,218.67±36.53N,1.74±0.12Nm,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体皮质骨板固定的强度与固定方式有关。双板嵌合固定比骨板骨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46.
]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软骨退变性疾病,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其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前交叉韧带损伤可通过刺激炎症因子生成,诱导细胞凋亡,破坏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基质中的Ⅱ型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减少膝关节软骨细胞数量,最后导致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因此,深入了解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炎症因子在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为临床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7.
48.
戴祝  廖瑛  范伟杰 《疑难病杂志》2009,8(10):634-634
<正>患者,女,12岁因发热4 d,右髋疼痛活动受限3 d入院。其班级同学同期有集体发热史,体温38~39℃。经抗炎治疗后效果不佳,呈弛张热,体温达40.7℃。3 d前出现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入院当天出现抽搐、谵妄、精神症状。入院查体:T 40.2℃,P 90次/min,R 20次/min。面红,表情淡漠,全身皮肤未见红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双肺呼吸音清晰,腹软,无  相似文献   
49.
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引起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相关疾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椎间盘髓核组织蛋白多糖减少、纤维环裂隙出现,导致髓核组织从纤维环的裂口中突出,引起相应的免疫炎性反应,且同时脊髓和神经根受到突出髓核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  相似文献   
50.
目的:开放性骨折损伤后到清创治疗的时间或许不是骨折感染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随着清创时间的延迟会增加其感染的风险。开放性骨折感染与骨折分型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着密切相关性,评估骨折分型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探讨损伤后到清创治疗的时间更有意义。从预防和控制感染的角度考虑,开放性骨折行清创治疗是有必要的,且越早行清创治疗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低。开放性骨折损伤后时间<6 h,认为是黄金清创时间,感染率最低;而临床实践证实开放性骨折损伤后在6~24 h内行清创治疗,其疗效显著,感染率并不增高;开放性骨折损伤后时间>24 h,则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营养状况、骨折损伤程度和骨折后紧急处理措施等来决定是否立即行清创治疗,对于不能立即行清创术的患者应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一次性难以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折,应根据需求在48~72 h内重复清创,冲洗创面,直到创口清洁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