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式健康教育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PCI术后常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动机性访谈式健康教育模式,经过6个月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服药依从性和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Mori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CE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PCI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服药的依从性,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RS间期与左右心室间、左心室内不同步运动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 81例CHF患者及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行常规及彩色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检查。以左、右心室问收缩延迟(IVMD)>33ms定义室间不同步运动,以二尖瓣环6位点中任意2点QRS波起始至心室收缩顶峰的间期(TsP)最长延迟>121ms,或6位点TsP的标准差(TsP-SD)>47ms定义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比较QRS≥120 ms与QRS<120ms的CHF患者室间、室内不同步发生率,分析QRS间期与室间、室内不同步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 CHF患者IVM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5.7±16.3)ms比(12.8±8.8)ms,P<0.0001],IVMD与QRS间期呈明显正相关(r=0.44,P<0.0001)。CHF伴QRS≥120ms(n=31)者室间不同步发生率明显高于CHF伴QRS<120ms者(n=50)(66.7%比20.9%,P<0.05)。CHF患者TsP最长延迟及TsP-S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sP最长延迟及TsP-SD与QRS间期呈弱相关。结论 CHF患者室间不同步运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S间期增宽与室间不同步的关系可能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为大分子锌结合基质金属蛋白酶,属于金属蛋白酶超家族成员。最初是从孕妇血浆中检出的,广泛用于妊娠初期3个月内三体胎儿的筛查。后来发现,在虫蚀样斑块及破裂斑块中PAPP-A也充分表达,在稳定斑块中仅有少量表达。最近研究证实,即使在稳定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脑钠肽诊断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8年,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随后发现人类心、肺、脑、脊髓等组织中广泛分布BNP。血浆中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当心室充盈压升高、心肌纤维被牵拉时可迅速表达、分泌BNP前体(pro-BNP)。目前发现BNP的主要生理作用有:抑制肾素分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抑制醛固酮分泌;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纤维化等。近来对BNP诊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抗疟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长期应用抗疟药物诱发心脏毒性者罕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确诊需行心肌心内膜活检。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心肌细胞内大量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见髓样体及特征性的曲线体。抗疟药物被溶酶体选择性摄取后使溶酶体pH值升高,从而干扰溶酶体中酶类活性,导致糖原及磷脂积聚。  相似文献   
16.
例1,女性,50岁.半年前曾因头晕、心悸、气促住院治疗,当时多次ECG示一度、二度Ⅰ型及Ⅱ型、三度房室阻滞.应用阿托品等治疗后,房室多次阻滞消失,症状改善.出院诊断:高血压病2期,冠心病,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7.
左室附壁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 ,尤其是前壁Q波形AMI室壁瘤形成时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大多数血栓形成于AMI后 2周内。血栓形成的确切机制未明 ,推测AMI后 ,表现为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升高的炎症反应增强可能与左室血栓形成有关。方法 :1995年 2月~ 2 0 0 1年 9月首发急性前壁MI中 ,列为研究对象者 160例。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CK)及CRP ,症状发作后平均 12天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评价血清CRP水平与左室血栓形成的联系。结果 :160例平均年龄 63± 13 ( 19~ 93 )岁 ,共检出左室附壁血栓 13例 ( 8% )。左室有附壁血栓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蝮蛇毒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与血清NT-proBNP表达情况,以探讨蝮蛇毒诱导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 96只小鼠随机分成蝮蛇毒组和正常组,蝮蛇毒组1.50 mg/kg蝮蛇毒肌注,正常组生理盐水肌注。肌注后1 h、12 h、24 h、48 h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N末端B型尿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观察心肌组织病变。对心肌病变积分、血清cTnT水平与血清NT-proBNP水平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蝮蛇毒组各时相点心肌病变积分和血清NT-proBNP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除1 h组外,蝮蛇毒组各时相点血清cTnT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小鼠心肌病变积分与血清NT-pro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47,P<0.05),血清cTnT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29,P<0.05)。结论蝮蛇毒可致小鼠急性心肌损伤,随时间的延长心肌损伤加重,NT-proBNP水平增高。NT-proBNP的合成与释放增加可能是蝮蛇毒诱导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ABPM)评估两种联合降压方案:贝那普利加氨氯地平(以下称A+C组),贝那普利加氢氯噻嗪(以下称A+D组)的降压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高血压2级及以上患者共80人,随机分入A+C组和A+D组,服药8周后,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降压效果;结果:两种联合方案不但能明显降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还能降低高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同时帮助恢复正常的"杓型曲线"。两组相比,A+C组在降低MBPS上具显著优势,在降压有效率及恢复正常的"杓型曲线"方面稍有优势,但不显著。结论:A+C和A+D联合降压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收缩压、舒张压、晨峰血压及BPV,帮助恢复正常的血压变化曲线,A+C组合可能在降压治疗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烟酸姜黄素酯(NC)对L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用不同浓度NC孵育HUVECs 24 h。Western blot检测AMPK的磷酸化;用siRNA沉默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表达后,观察其对脂多糖(LPS)诱导NF-κB p65磷酸化、黏附分子表达、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MCP-1分泌,以及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IRE-1、eIF2α和CHO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0~20μmol/L NC处理HUVECs 24 h后,AM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P0.05),同时p65磷酸化有所减轻。沉默AMPK后,NC对NF-κB的抑制效应明显减弱(P0.05)。同时,NC处理后,LPS所致ICAM-1,VCAM-1和E选择素等黏附分子表达明显降低(P0.05),单核巨噬细胞THP-1与HUVECs的黏附作用也明显减轻,培养上清中TNF-α和MCP-1明显减少(P0.05)。siRNA沉默AMPK后,上述效应有所减弱(P0.05)。NC处理后可下调LPS所致的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IRE-1、eIF2α和CHOP的表达水平。而干扰AMPK表达后,可明显削弱NC对这些分子的抑制效应(P0.05)。结论 NC可抑制LPS诱导HUVECs表达和分泌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质网应激,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