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14篇
药学   58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21.
12例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自199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病人12例,占同期手术治疗胸腺瘤病人的28.4%.OssemanⅠ、Ⅲ型各2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结果术后2例分别于1、6个月后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1例2年后死于肿瘤复发.9例存活,其中7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1)合理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和激素;(2)采用低位胸部正中切口,彻底切除肿瘤及清扫前纵隔;(3)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选用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4)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评价冷晶体停搏液、常温充氧晶体停搏液、温血停搏液对离体鼠心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冷晶体停搏液组(B组)、常温充氧晶体停搏液组(C组)和温血停搏液组(D组)。测定心肌酶学即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含水量、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B组CK、CK-MB的释放较C、D组多;B组心肌细胞ATP含量较C、D组少;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损伤B组比C、D组重。结论 温血停搏液对离体鼠心的心肌保护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在采取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转流中预充小剂量抑肽酶4~5万KIU/kg、手术失血和术后机器余血回输),再局部应用抑肽酶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局部应用抑肽酶组(A组10例).手术后0、2、6h分别测定纵隔心包引流液中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蛋白C(PC)含量,记录各组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24h血红蛋白丢失量.结果 局部应用抑肽酶组引流液中D-D含量、t-PA活性、P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PAI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在常规采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局部应用抑肽酶可收到更佳的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24.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自发性的脏层或壁层胸膜撕破而引起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尤其好发于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少年,并可反复发作.作者对67例青少年(≤21岁)自发性气胸患者做了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5.
目的:总结80岁及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80岁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81.30±1.51)岁,择期行OPCABG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搭桥(2.94±0.97)根,手术时间(224.09±50.0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067.73 ±594.97)min,ICU滞留时间(3776.24±3269.34)min,术后住院天数(19.78±17.66)d。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6.1%,均为肺部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胸骨哆开二次手术固定。26例患者随访4~24个月,死亡3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心肌缺血症状。结论80岁及以上OPCABG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总体满意,值得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226.
呼吸机的使用无疑代表了呼吸功能不全治疗领域的进展,它虽然挽救了许多生命,但其副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主要的并发症,可使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死亡率显著增加。病理活检及组织学培养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难以全面实施,目前对其诊断尚存在争议。近年来出现了将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的研究,但是相应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现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诊断作用的生物标记物综述如下,以提高人们对生物标记物诊断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7.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G)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11例择期OPCABG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服药组(Y组)466例和未服药组(N组)145例。服药组又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94例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AC组)372例。记录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各组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血液制品使用率和使用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与手术失血相关的因素。结果术中血浆用量Y组比N组少[(584.65±322.81)mlVS(681.47±359.38)ml,P:0.006],两组在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组中,与AC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257.02±41.84)minVS(273.49±60.48)min,P=0.002],近段吻合口数多(1.76±0.48VS1.58±0.60,P=0.002),红细胞使用率低(90.4%VS96.5%,P=0.013),血小板使用率低(4.3%VS15.6%,P=0.004),输血浆量多[(706.96±422.16)mlvs(551.56±303.37)ml,P=0.000],术后A纽血浆总使用率低(89.4%VS96.0%,P=0.01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术前是否抗血小板治疗因素(r=-13.770,P=0.618)与术中失血量无显著相关性。手术时间因素(r=1.16,P=0.000)是影响术中失血量的相关因素。结论术前抗血小板治疗不增加择期OPCABG术中失血量,术前双联与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不增加手术失血量。  相似文献   
22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对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瓣膜置换患者左心房血液,其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0例(VAP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0例(NVAP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后20 min(T2),体外循环开始后40 min(T3),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4)采集患者的左心房血液,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1β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患者术前一般状况,术中体外循环手术情况,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发展状况?结果:两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NVAP组T3?T4时间点左心房血液中IL-10表达水平以及IL-10/TNF-α比值明显高于(VAP)组(P < 0.05)?同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IL-10的表达升高可显著减少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9.
目的:探讨T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1月276例行手术治疗T1 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276例中66例经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3.9%(66/276),高?中低分化NSCLC的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1%和33.7%,差异显著(P < 0.05);②右肺中叶较右肺上叶?左肺下叶更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χ2 = 5.545,P < 0.05和χ2 = 5.402,P < 0.05)?6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各肺叶肿瘤均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T1 NSCLC中,右肺中叶较易发生胸腔内淋巴结转移,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 NSCLC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30.
目的探讨ICU护士主导实施的早期拔管策略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心脏术后经口气管插管入胸心外科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156例患者的拔管情况,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和干预组(早期拔管组), 2组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及参数、撤机方式、撤机后治疗护理等方法均相同,干预组是在传统组基础上以ICU护士主导实施综合早期拔管策略。观察撤机30 min 2组心率、呼吸、血压、PaO2/FiO2、PaCO2及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NPPV)例数、24 h再插管例数、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时间等指标。结果撤机后30 min 2组患者心率、呼吸、血压、(53*2PaCO2及拔管后NPPV例数、24 h再插管例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干预组PaO2/FiO2则较传统组显著改善)(P<0.05), 且干预组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ICU护士实施的早期拔管策略对心脏外科术后撤机患者是安全的,能提高早期拔管成功率,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