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DHPLC在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突变,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在基因研究中的效能。方法用RT-PCR技术扩增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HPLC)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选,出现异常峰型的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结果患者DYSF基因存在6429delG突变。结论DHPLC能有效地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该方法快速高效,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82.
目的检测Miyoshi肌病家系成员的DYSF基因突变,探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在基因研究中的效能。方法用RT-PCR技术扩增DYSF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DHPLC)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选,出现异常峰型的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结果患者DYSF基因存在6429delG突变。结论DHPLC能有效地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该方法快速高效,可作为大样本筛查突变位点的一种便捷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83.
目的:检测矽肺患者血清和肺灌洗液中新喋呤水平,探讨其在矽肺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1例Ⅰ期、18例Ⅱ期、13例Ⅲ期矽肺患者和40例健康人的血清新喋呤水平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检测了Ⅰ期和Ⅱ期患者肺灌洗液中的新喋呤含量。结果:Ⅰ期、Ⅱ期和Ⅲ期矽肺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分别为11.11±1.17nmol/L、11.3±1.07nmol/L和12.91±1.28n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19±0.83)nmol/L;Ⅲ期矽肺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高于Ⅰ期和Ⅱ期;Ⅱ期矽肺患者肺灌洗液中新喋呤水平为(30.50±4.21)nmol/L,显著高于Ⅰ期(21.98±2.65)n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喋呤可能作为一项新的生化指标用于矽肺病损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84.
平均红细胞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临床意义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对难治性贫血 (RA)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进行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运用 Hemacell Plus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检测 2 3例 RA组和 2 2例 CAA组以及 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常规 (血RT) 18项 ,并对其中的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两项指标进行均数比较及配对 t检验。结果 :RA组MCV为 (113.80± 7.16 ) f L、RDW为 (2 3.15± 6 .41) %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89.0 9± 2 .13) f L,P<0 .0 0 1、(12 .6 9± 1.34 ) % ,P<0 .0 0 1];而 CAA组的 MCV为 (93.17± 6 .2 3) f L ,RDW(x± s)为 (17.97± 2 .13) % ,虽高于正常人 ,但前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而后者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MCV和 RDW的检测简便、快捷、准确 ,可作为 RA和 CAA的早期鉴别诊断的定量指标 ,并为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5.
9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ESBL s)菌出现以来 ,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快速准确地为临床提供产ESBL s菌株的依据 ,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 ,监控各种耐药菌 ,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 5种革兰阴性杆菌产 ESBL s菌及其耐药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菌株来源  5 79株菌均于 1999年 4月至 2 0 0 0年 4月分离自我院病区及门诊病人送检的各种临床标本 ,菌株鉴定按文献[1 ] 介绍的方法 ,其中大肠埃希菌 2 4 1株 ,肺炎克雷伯菌 10 3株 ,铜绿假单胞菌 119株 ,不动杆菌 68株 ,阴沟肠杆菌 2 8…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激活脐血造血干细胞(activated cord blood stem cell,ACBSC),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无菌枸橼酸(ACD)抗凝脐血收集,经Percoll单个核细胞分离与植物血凝素(PHA)培养,采用桥联免疫组化(APAAP)方法进行PHA激活前后CD3、CD4、CD8抗原测定;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利用PCR方法对克隆性重排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进行测定,检查外周血中ALL MRD。结果:①脐血单个核细胞以一定浓度PHA(20mg/L) 培养激活后,其中表达CD3、CD4、CD8抗原的淋巴细胞数增高。②未经PHA激活的单个核细胞TNF-α分泌呈一过性,72h后检测<10pg/ml;经PHA激活48h,分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达600pg/ml。③6例ALL患儿输注前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测定全部阳性,4例经多次输注,半年后MRD检测为阴性,骨髓中MRD明显减少,其余2例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检测均为阴性。结论:ACBSC能够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可能具有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样作用;可望通过利用脐血免疫治疗方法,对小儿ALL的MRD进行彻底清除;利用ACBSC移植,可能是治疗小儿ALL MRD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原发与复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端粒酶活性情况。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结果:Ⅲ级及其以上恶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Ⅱ级及以下胶质瘤(1/17,5.9%)(P<0.05);2年内复发的胶质瘤总的阳性率(8/11,72.7%)明显高于原发胶质瘤的阳性率(8/29,27.6%)(X2=5.02,P<0.05),原发、复发胶质瘤的差别主要分布在Ⅰ-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结论:端粒酶可能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瘤复发及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 从本实验室已建立的IgG类抗日本血吸虫抗原不同表位的单抗中筛选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独特型抗体(id,Ab1)。方法 应用间接DLISA经典法,NP30作为抗原包板。加IgG各亚类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孵育,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鼠IgG捕捉。结果 单抗NP56与NP30呈阳性反应,NP56的Ig同型为IgG2b。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P56与虫卵内毛蚴头腺及毛蚴膜呈阳性反应。结论 NP56是NP30的特异性id,可用于NP30模拟抗原的鉴定。  相似文献   
89.
肺癌细胞株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其转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Zhang LX  Pan SY  Chen D  Xie EF  Gao L  Shu YQ  Lu ZH  Cheng L  Yang D  Zhang JN 《癌症》2007,26(6):576-580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家族性腺瘤样结肠息肉病易感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在很多肿瘤中被发现,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本实验室在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检测到APC甲基化率达47%,为了研究其在肺癌细胞株中的甲基化情况,并进一步了解甲基化对其转录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3株肺癌细胞的抑癌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提取3株肺癌细胞株(肺腺癌细胞株SPC-A1、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大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的DNA,以经转甲基处理和未做处理的脐带血DNA为阳性、阴性对照,亚硫酸氢盐化学修饰后,用甲基化特异性基因扩增(methylation specif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和甲基化基因芯片对APC基因启动子1A CpG岛甲基化进行研究,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以Sybr-GreenⅠ为荧光染料,β-actin基因为内参照,检测mRNA转录;对甲基化阳性的NCI-H460细胞,分别用1、5、10、15 μmol/L的5'-杂氮-2'-脱氧胞嘧啶(5-aza-2-deoxycytidine,5-aza-dC)试剂进行脱甲基化,提取RNA,荧光定量检测其转录变化.结果:SPC-A1和NCI-H446细胞APC甲基化阴性,NCI-H460细胞APC甲基化阳性;甲基化芯片检测NCI-H460细胞在APC启动子1A 5个CpG位点均存在甲基化(687、707、714、719、726),SPC-A1和NCI-H446甲基化阴性,荧光定量结果NCI-H460的APC转录较SPC-A1和NCI-H446有明显的下降,仅为二者平均的30.04%;经5-aza-dC脱甲基化作用后,NCI-H460细胞的APC表达增加了约5~10倍,其中10 μmol/L浓度作用下,APC表达增加最多.结论:肺癌细胞株NCI-H460中存在APC基因高甲基化,5-aza-dC脱甲基化试剂可以激活其转录.  相似文献   
90.
食管癌患者循环DNA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循环DNA的来源、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例食管癌患者术前和术后2h的静脉血,用SYBRgreenⅠ荧光染色法和检测CEA-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血浆中的DNA水平和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数。结果食管癌组术前循环DNA水平为(67.46±59.78)μg/L,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23.52±22.94)μg/L和健康组(11.97±12.35)μg/L,均P<0.001,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8。术后DNA水平迅速上升,达(122.36±71.41)μg/L,显著高于手术前(P<0.001)。CEAmRNA 循环肿瘤细胞数在术后也显著高于手术前,其中位数水平分别为1513(95%CI,660~7974)/ml全血和188(95%CI,155~498)/ml全血,P<0.01。血浆DNA水平与循环肿瘤细胞数之间,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均无显著性关联(r=0.200,P=0.156和r=0.206,P=0.138),与临床病理分期也无相关性(r<0.030,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循环DNA水平增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辅助信息,但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成为诊断或监测癌症的独立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