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8篇
  免费   1479篇
  国内免费   608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49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447篇
内科学   32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246篇
综合类   2514篇
预防医学   21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944篇
中国医学   6042篇
肿瘤学   15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795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906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1009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980篇
  2007年   945篇
  2006年   761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温佩彤  徐平  虎力  张伟波  高原 《中国骨伤》2021,34(3):275-281
目的:探索低频电针结合有氧运动对增龄性骨骼肌萎缩的效应,以及IGF-I/Akt及其下游蛋白质合成相关通路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以自然衰老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6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400~450 g,饲养至大鼠12月龄,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YC,只抓取、固定、放回,不做其他干预),电针组(YA,电针干预),运动组(YE,运动干预),电针+运动组(YEA,电针结合运动干预),自SD大鼠12月龄开始持续干预至18月龄,实验结束时观察各组自然衰老大鼠:骨骼肌湿重/体重比;光学显微镜下比目鱼肌HE染色形态;Real-time qPCR法检测骨骼肌中IGF-I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测定的大鼠腓肠肌中AKT、mTOR、p70S6K和p-p70S6K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YC组相比,YA组、YEA组皆明显增加18月龄大鼠腓肠肌湿重/体重比(P0.05);YEA组能明显增加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高于YC组和YA组(P0.05)。与YC组相比,各个干预组大鼠的腓肠肌IGF-I mRNA表达水平皆有上升趋势,其中YEA组IGF-I mRNA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1)。与YC组相比,电针组(YA)p-Akt,p-mTOR表达升高(P0.05),电针+运动组(YEA)p-Akt,p-mTOR,p-p70S6K表达也显示出升高趋势(P0.05)。结论:电针结合有氧运动可延缓18月龄自然衰老大鼠增龄性骨骼肌萎缩,其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IGF-I/Akt通路,促进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92.
黄芪甲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芪甲苷是从黄芪Astragali Radix中提取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代谢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抑制肺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癌症进展。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此外还发现黄芪甲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黄芪甲苷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93.
罗毓  李金枝  阮洪生  吴玲玲  林晓 《中草药》2023,54(10):3141-3149
目的 以干姜Zingiberis Rhizoma醇提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表面改性、聚集与致孔相结合的共处理方式改善干姜醇提物的压片关键性能。方法 以共聚维酮(plasdone S-630,PVP/VA)和碳酸氢铵分别为改性剂和致孔剂,采用喷雾干燥共处理方法制备不同比例的干姜醇提物改性复合粉体,测定并比较各粉体的密度、流动性、粒径、孔隙率和压缩性等粉体学性质和抗张强度、屈服压、功和能等相关压片性质,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各粒子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结果 仅加入共聚维酮或碳酸氢铵制备的复合粒子的孔隙率、抗张强度(TS)、有效功(Esp)和能(E2)均优于原粉粒子。此外,相比于碳酸氢铵或共聚维酮单独制备的复合粒子,碳酸氢铵-共聚维酮(7.0%、14.0%、21.0%)共喷雾制备的复合粒子所压制片剂的抗张强度进一步提升:分别为(1)3.8~9.7、4.0~12.5、4.2~13.7倍和(2)1.5~2.1、1.3~2.2、1.2~1.8倍。即同时加入共聚维酮和碳酸氢铵制备的多孔复合粒子使上述性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另外,崩解时间会随共聚维酮加入而有所延长(9~14 min),碳酸氢铵的致孔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克隆竹节参Panax japonicus鲨烯环氧酶基因(squalene epoxidase,PjSE)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原核表达。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从竹节参中克隆得到PjSE序列;以PjSE基因序列作为输入数据,利用多序列同源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进行序列分析;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Cold-PjSE,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蛋白诱导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竹节参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PjSE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884 bp,编码627个氨基酸,PjSE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8 639.49,初步预测其具有跨膜结构域,可能定位在叶绿体上;聚丙烯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诱导表达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与预期结果一致;该基因在竹节参叶中表达量最高,须根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结论 PjSE基因的克隆、生信分析及原核表达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竹节参中该类功能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完善竹节参皂苷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也为后期开展竹节参皂苷的异源合成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关键基因元件。  相似文献   
95.
季文静  谢晖  吴靳荣  倪梁红  赵志礼 《中草药》2023,54(14):4641-4648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药材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为优化粗茎秦艽药材的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药材,分别进行产地和药厂加工,加工方式包括切片、原个子(不切片),干燥方式包括烘干、晒干和“发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样品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根与芦头(根茎)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根的切片组、原个子组有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表明,三年生药材质量优于二年生药材,根的质量优于芦头,切片组优于原个子组,不同干燥方法中晒干组药材的质量较优,药厂加工药材质量均优于产地加工药材,并分析得到各组间主要差异化合物。结论 粗茎秦艽药材加工时,建议选用三年生药材,去除芦头部位,并进行趁鲜切片及晒干处理。可为粗茎秦艽药材初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96.
潘赐明  任雪  韦姗姗  曹蓓苓  王维  杨艳  陈文慧  徐宏喜 《中草药》2023,54(12):3911-3920
目的 基于中医药整合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探究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检索并获取丹栀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及靶标、焦虑肝郁化火证靶标信息,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将交集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以确定最终需要验证的靶标。利用GEO数据库转录组学验证整合网络药理学结果,同时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与焦虑肝郁化火证相关的靶标13个,丹栀逍遥散活性成分430种。整合药理学结果显示,丹栀逍遥散防治焦虑肝郁化火证主要通过调控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激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相似文献   
97.
张罡  叶桐  窦丹波 《陕西中医》2023,(6):818-821
核转录因子-κB(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显示中药单体及单药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减少黏膜炎症反应、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内菌群丰度等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JAK2/STAT3/NF-κB信号通路、PI3K/AKT/NF-κB信号通路、NF-κB/NLRP3信号通路等有关。涉及到的常用药物包括黄连、干姜、鸦胆子、黄芪、肉桂、青黛、雷公藤、黄芩、蒲公英、马齿苋、苦参、青蒿等及其提取物小檗碱、6-姜烯酚、鸦胆子苦醇、黄芪多糖、肉桂醛、雷公藤多苷、黄芩苷、苦参总碱、双氢青蒿素等。故围绕NF-κB相关信号通路对常用治疗UC的中药及其单体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化瘀补肾方对卵巢切除小鼠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3月龄雌性C57BL/6小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各16只。模型组和化瘀补肾方组小鼠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2周,各组小鼠建立左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给予化瘀补肾方组小鼠化瘀补肾方灌胃,给予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小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至骨折术后4周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采用Micro-CT检测小鼠第4腰椎及左侧胫骨的骨密度,检测左侧胫骨最大应力,对左侧胫骨石蜡切片进行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OVX后4周开始,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升高,并持续高于假手术组(P0.01)。骨折术后4周,模型组小鼠血清雌二醇和第四腰椎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和第四腰椎BMD高于模型组(P0.01)。Micro-CT三维重建显示,模型组左侧胫骨仍有明显的骨折线,骨痂生长不明显,化瘀补肾方组骨折线模糊,骨痂形成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BV/TV(P0.01)、Tb.Th(P0.05)和Tb.N(P0.01)均明显降低,Tb.Sp明显升高,化瘀补肾方组小鼠的BV/TV(P0.05)、Tb.Th(P0.05)相较于模型组则显著升高,但Tb.N、Tb.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在骨折术后28 d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化瘀补肾方组小鼠胫骨的最大应力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阿尔辛蓝/橙黄G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和化瘀补肾方组骨痂组织处于塑形期,可见明显骨小梁结构,而模型组骨痂组织内见大量脂肪组织,骨小梁稀疏。结论化瘀补肾方能有效促进去卵巢小鼠的骨折愈合,改善愈合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9.
基因重组机制的存在使得B细胞抗原受体呈现高度的多态性,这其中包括大量的自身反应性抗原受体;而免疫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对自身抗原耐受状态的形成正是为了避免对机体自身的攻击。传统认为这主要缘于自身反应性细胞或克隆的死亡性清除,即细胞选择;近年来随基因操作技术特别是转基因及基因靶导技术的成熟运用,发现这些被“清除”的细胞并非全部死亡,其中大部分是通过重新启动基因重组机制以一种“受体选择”(Receptor selection)的方式,以重组的新的非自身反应性受体替代了原自身反应性受体;同时受体选择尚参与成熟B特异性的调整,以使正参与免疫反应B细胞受体更加多样化从而适应当前免疫应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同时分析佛耳草中1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完善佛耳草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15批不同产地佛耳草中的17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使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8%A;1.0~4.0 min,8%~26%A;4.0~9.0 min,26%A;9.0~14.0 min,26%~34%A;14.0~14.5 min,34%~45%A;14.5~15.0 min,45%~60%A;15.0~18.0 min,60%~90%A;18.0~19.0 min,90%A;19.0~19.01 min,90%~8%A;19.01~20.0 min,8%A),流速0.3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 μL;运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000。结果 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良好,能够用于17种成分的同时定量。15批佛耳草样品中奎宁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异槲皮苷、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大波斯菊苷、紫云英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芹菜素、高车前素的质量范围依次为39.60~179.12、0.17~0.84、2.41~8.38、4.33~31.50、13.63~180.38、2.43~14.75、1.16~19.68、0.49~5.63、55.77~445.16、0.23~10.26、62.04~530.10、1.11~18.01、11.36~90.61、12.22~65.98、7.22~69.84、3.37~45.65、0.30~2.59 μg·g-1,其中有机酸类成分在佛耳草中含量比黄酮类成分更高,以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奎宁酸、绿原酸含量较高,同时,贵州产地佛耳草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于江苏产地样品,江苏产地佛耳草样品中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则高于贵州产地样品。结论 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佛耳草中17种成分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明确了佛耳草主要成分的含量范围,可为佛耳草质量控制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