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术中腹腔镜探查有无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对预防对侧异时性疝(MCH)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161例行LPEC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2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为历史对照(对照组),观察组同时行对侧腹股沟区探查,如诊断CPPV,均行结扎术,对照组不行对侧腹股沟内环口区探查。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疝及MCH情况,并分析MCH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发生MCH 13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5),且对照组9例(3.6%)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观察组术中共发现CPPV 62例(38.5%),且在0.5~2岁组发生率达59.0%(23/39),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早产儿MCH发生率高于足月儿(3.6%vs.1.2%,P0.05)。总体分析显示,MCH主要发生于4岁以内的行开放手术的男性右侧腹股沟疝患儿。结论: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且腹腔镜下探查CPPV可明显降低MCH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有早产和年龄4岁的患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瘘的愈合情况及治愈天数。结果 13例患者中,8例患者接受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营养支持及穿刺引流后治愈,治愈的天数为术后32~78 d,平均(51.75±14.96)d;5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于胃癌术后23~45 d,平均(37.00±8.37)d。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后,首选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6月符合条件的41例胃癌患者,其中21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_2根治术(腔镜组),20例行开腹胃癌D_2根治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ETX)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均P0.05),其他临床指标包括术中输血比例、清扫淋巴结数量、手术切缘、术后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AO和ETX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随后均将至术前水平,两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DAO和ET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DAO和ETX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均呈正相关(r=0.759、r=0.559,均P0.05)。两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同样安全、有效,且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近期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以2016年1~7月期间收治的胃癌病人为研究对象,按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进行腹腔镜辅助下D2根治术的65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2)应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n=33)在ERAS理念指导下行腹腔镜手术。2组病人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抽取外周血测定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红蛋白(Hb),监测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30天的体重与术前体重的比值(W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各项指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各组指标均较术前降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人ALB、PRE、TRF水平逐渐上升,与常规组相比,术后第7天时观察组ALB水平为(38.6±2.0)g/L、PRE水平为(192.2±16.1)mg/L,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Rb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而观察组术后RbP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2组病人术后Hb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2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2组之间Hb水平分别为(109.4±7.11)g/L和(108.7±8.1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病人术后WR逐渐下降,术后第7天时常规组为0.93±0.053,低于观察组的0.9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ERAS理念,可维持病人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应用腹腔镜技术与传统开腹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选择铜陵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27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92例行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为腔镜组,181例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为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康复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率及手术效果指标(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远近切缘距离)。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全胃切除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胃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肿瘤远近切缘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短期疗效与手术风险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护理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的40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围手术期给予ERAS护理,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科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补液总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通气和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距手术结束时间、首次经口饮食时间、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鼻肠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补液总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距手术结束的时间、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首次经口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开始肠内时间、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鼻肠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Ⅱ级以上切口疼痛、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ERAS护理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原则和策略。[方法]45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前经内镜病理活检均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其中1例行腹腔镜探查,2例扩肛肿瘤局部切除,1例扩肛局部切除后补充行Miles术,2例行姑息性肿瘤手术,余39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并将手术标本与术前病理作比较。[结果]术后病理活检示45例中有3例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2例证实为腺癌,其中1例伴有肝转移,24例有淋巴结转移,17例无淋巴结转移。[结论]术前病理活检确诊的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与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一致性较差,对于这类患者应予积极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广基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肠镜发现的较大结直肠广基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手术时间(68±21)min,病变直径(3.0±1.5)cm;术中出血4例,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均在肠镜下用热活检钳电凝、APC、钛夹等方法成功止血;术中发生穿孔2例,1例肠镜下用钛夹缝合修补成功,另1例行肠修补术。术后病理:管状腺瘤3例,绒毛状腺瘤4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增生性息肉2例,类癌1例,早期癌(T1N0M0)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27个月均无复发。结论:ESD治疗结直肠广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腹壁切口疤痕等优点,故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接受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瘘的愈合情况及治愈天数.结果 13例患者中,8例患者接受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营养支持及穿刺引流后治愈,治愈的天数为术后32~78 d,平均(51.75 ±14.96)d;5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于胃癌术后23~45 d,平均(37.00 ±8.37)d.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吻合口及十二指肠残端瘘后,首选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