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骨粗隆间骨折与骨质疏松明显相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现将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进展综述如下:1外固定支架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支架不破坏骨折端血运,能维持对骨折断端的挤压。缺点  相似文献   
2.
朱思强  孔荣  夏睿 《安徽医学》2015,(3):297-300
目的:依据三柱理论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三柱理论分为12例单柱骨折、11例双柱骨折和2例三柱骨折。根据三柱理论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术后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单柱、双柱和三柱骨折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2.32、123.73和150.27 min,平均随访时间为15.2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13.50周,平均完全负重时间为14.20周。25例患者术后12个月HSS平均评分为86.85分;膝关节活动度2.20°~122.50°,患者术后与12个月后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柱理论能较好地提高临床医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认识,有效指导手术入路与内固定的选择,显著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45例胸腰段骨折满足研究条件的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手术入路24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5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椎旁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及磁共振检查评估椎旁肌肉萎缩程度,16例患者取内固定行多裂肌组织学检查.[结果]肌酸激酶传统入路组术后高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第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5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且MRI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组织学检查发现类似的结果.[结论]传统手术入路和和椎旁肌间隙入路对多裂肌均有损伤,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传统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85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PubMed、Ovid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或未发表TNF-α-85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S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对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篇文献,包括205例病例和536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携有TT基因型[OR =3.90,95% CI(2.18,6.97),P<0.00001]或T等位基因[OR =4.74,95% CI(2.38,9.41),P<0.00001]的人群AS发病风险增高.结论 TNF-α-850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S易感性相关,携有TT基因型或T等位基因的人群是AS的高危人群.受纳入文献数量所限制,其结果尚需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肘关节是一个具有三维复杂结构的关节,僵硬的肘关节是难以忍受的,而不稳定的肘关节对于患者来说,则是灾难性的。虽然临床上会出现许多复杂的肘关节周围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但是肱尺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尺骨冠状突(以下简称“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即所谓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以下简称“恐怖三联征”),以创伤机制复杂、诊治困难、临床预后差而闻名。这种损伤意味着骨结构的破坏和软组织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活动对肺部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6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指导早期活动预防肺部感染(观察组),并以既往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4.6%和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指导早期活动,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关节镜诊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其纯  尚希福  蔡道章 《中国骨伤》2009,22(12):883-885
目的:探讨对创伤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患者行关节镜检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39例创伤后踝关节慢性疼痛的患者,男15例,女2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岁。病程2个月~11年,平均18个月,其中X线显示受伤时骨折脱位者26例。均行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病变状况,并对相应病变行镜下清理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后足踝评分表对手术前后功能状况进行评分。结果:软骨损伤及退变26例,游离体形成3例,撞击综合征21例。引起主要撞击的组织有:滑膜增生3例;韧带断裂后断端撞击10例,包括距腓前韧带断裂7例,下胫腓韧带前内侧束远端断裂3例;半月板样组织撞击6例;骨软骨增生撞击3例。平均随访(14.2±8.4)个月(5~36个月),术后关节功能AOF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9.7±16.9)分改善为(68.8±21.2)分,其中主观评分改善更为明显,术前平均(22.8±10.0)分,术后(29.5±12.1)分。结论:对于踝关节损伤后慢性疼痛患者,尤其是X线无骨折脱位者,及时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明确关节内具体病变状况,且术中一并进行关节清理,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计算机导航下对15例胸腰椎疾患行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共用72枚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进行X线透视及CT平扫,用Richter分类法对螺钉固定位置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1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螺钉位置根据X线及CT复查结果,按Richter分类法进行评估:优68枚(94.4%),良4枚(5.6%).术中透视未发现螺钉突入椎管及穿出椎体外,未发生神经根、脊髓、血管损伤.术中C臂X线机透视的次数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 C臂导航能够明显减少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中的误差,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手术体会。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12例13侧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Gibson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4年的随访,13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CT导航系统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三维CT导航系统辅助下,对导航组13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65枚,其中胸椎骨折4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在x线透视下对传统组14例患者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70枚,其中胸椎骨折3例、腰椎骨折7例、腰椎滑脱症2例、崾椎间箍突出症2例。术后均行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的位置。结果:术后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导航组螺钉位置优62枚(95.4%),良3枚(4.6%),差0枚;传统手术组优57枚(81.4%),良10枚(14.3%),差3枚(4.3%)。两组置钉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24例随访0.5~1.0a,复查X线片和CT,无螺钉松动和断裂钉,无迟发性脊髓损伤。结论:三维CT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手术精度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