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HPLC-IDMS)法测定川崎病患儿血浆中阿司匹林(ASP)和水杨酸(SA)浓度的方法。方法 血浆样品经有机溶剂沉淀蛋白后,分别以ASP-D4和SA-D4为内标,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XB C18色谱柱(2.6 mm×50.0 mm, 3.0μm),以0.1%甲酸-水(A)和乙腈(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进样量为6μL。质谱检测方式为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扫描。结果 ASP在1.02~4 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5 4),定量下限(LLOQ)为1.02 ng·mL-1。SA在1.28~5 0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8 5),LLOQ为1.28 ng·mL-1。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稳定,灵敏度专属性高,可用于ASP...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快速测定重症感染患儿微量血浆/血清中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浓度。方法 血浆/血清10μL经甲醇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直接进样分析,内标分别为利奈唑胺-D3和去甲万古霉素;用Kinetex? EVO C18柱(30.0 mm×2.1 mm, 2.6μm)分离,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进样量:2μL,分析时长:2 min。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下,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定量下限和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血清和血浆样品的交叉验证、溶血效应和高脂效应。结果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内标利奈唑胺-D3、去甲万古霉素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18、1.03、1.17、1.01 min。利奈唑胺在0.2~25.6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是y=8.95×10-1x+3.49×10-3(r=0.997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儿科住院并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116例作为真菌组,另选细菌性肺炎患儿102例、体检健康儿童105例分别作为细菌组和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CT、HBP、SAA水平,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按照预后不同将真菌感染患儿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BP、SAA水平对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真菌组、细菌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真菌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低于细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患儿中生存组85例,死亡组31例。死亡组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PCT、高HBP、高SAA水平,以及肠外静脉营养、使用免疫抑制剂、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低是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血清PCT、HBP、SAA水平预测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0.810、0.765、0.786,PCT、HBP、SAA 3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908,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患儿血清PCT、HBP、SAA水平偏高,且对患儿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已将药品的定价、集中采购、支付标准等方面的管理职能统一交由各级医疗保障部门负责,相关政策、职责的调整对于医生的处方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式对医生处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医生自身因素、患者因素、政策与制度、社会团体与学术组织影响以及医药企业影响五方面,对直接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帕拉米韦和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2例流感合并热性惊厥的住院患儿,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帕拉米韦组81例,奥司他韦组7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缓解时间、用药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效果(以抽搐、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进行判定)、皮疹发生率和联用抗生素、中药的患儿例数。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两组患儿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下调15%的药品价格重新计算CER和ICER的方法以及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对效果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总成本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热缓解时间、用药天数、住院天数、皮疹发生率和联用抗生素患儿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用中药患儿占比和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帕拉米韦组联用中药患儿占比显著低于奥司他韦组(P<0.001),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奥司他韦组(P=0.021)。帕拉米韦组和奥司他韦组的总成本分别为5 442.84元/人和5 571.71元/人(P=0.795)、CER分别为54.47和56.51,帕拉米韦组的ICER为-89.38。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与奥司他韦相比,帕拉米韦治疗流感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ESI-MS/MS)同时测定癫痫患儿血浆中丙戊酸、苯巴比妥和托吡酯浓度的方法,用于癫痫患儿的血药浓度监测及结果分析。方法样品用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进行前处理,分别以丙戊酸-D6、托吡酯-D12、苯巴比妥-D5为内标,采用Phenomenex Kinetex?EVO C18色谱柱(2.1 mm×50 mm,2.6μm),以0.07%甲酸-1 mmol乙酸铵-水(A)和甲醇(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质谱检测系统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扫描。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定量下限(LLOQ)、标准曲线、残留效应、稀释效应、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丙戊酸在0.6~12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LLOQ为0.6μg·mL-1;苯巴比妥在0.25~5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LLOQ为0.25μ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最佳药物治疗方案,以最低成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72例,根据给药方案分成5组,A组(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222例,B组(头孢曲松钠-关罗培南)202例,C组(头孢他啶-美罗培南)52例,D组(头孢曲松钠联合青霉素G钠)48例,E组(关罗培南)48例.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并引入决策树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B、C、D、E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01.25,109.50,117.49,123.44,188.02,以A组最佳.结论 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给药方案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选择126例ALL患儿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依托泊苷(DAE)化疗,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应用rhG-CSF将患儿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分析rhG-CSF药动力学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最低值高于对照组,粒细胞减少时间、粒细胞缺乏时间、粒缺伴发热时间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胃肠道感染、肺炎、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rhG-CSF血药质量浓度随着rhG-CSF注入时间先上升后下降,ANC水平低时,rhG-CSF清除速度缓慢,ANC上升至正常水平时,rhG-CSF清除速度上升;药代动力学参数药峰浓度、总清除率、消除半衰期、达峰时间、平均滞留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56.24 μg/L、3.13 mL/(h·kg)、15.24 h、48.00 h、79.53 h。 结论儿童ALL采用rhG-CSF治疗疗效与安全性优异,药代动力学特点与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合理性及药物利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某儿童医院296例使用脾多肽注射液患儿的病历资料,结合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儿童临床使用免疫调节剂专家共识》以及患儿年龄、体重,建立儿童脾多肽注射液临床合理应用评分标准,包括适应证、药物剂量、溶剂种类、药物浓度、给药频次、联合用药和免疫功能检查等7项指标,对各项指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合理记1分,计算各指标合理率及总得分百分率,初步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用药评价方法。结果:用药评价结果显示,得分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药物剂量(100%,296例)、溶剂种类(100%,296例)、给药频次(100%,296例)、适应证(97.97%,290例)、联合用药(95.61%,283例)、药物浓度(79.73%,236例)、免疫功能检查(61.82%,183例)。对患儿的体重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位体质量用药量与体重呈负相关。药物利用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dose of children drug utilization index,d CDUI)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且低体重患儿的d CDUI>1,存在过度应用现象;高体重患儿的d CDUI<1,存在用药不足问题。不同体重分组患儿的儿童浓度药物利用指数(concentration of children drug utilization index,c CDUI)均>1,超浓度应用现象严重。结论:应规范脾多肽注射液在儿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