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30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58篇
外科学   228篇
综合类   330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螺旋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CT诊断肺癌胸膜早期种植转移的价值,并分析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肺癌胸膜种植转移的CT、手术病理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43例中,术前CT仅诊断8例,其中Ⅲ级5例,Ⅱ级3例,诊断符合率19%(8/43),CT实际显示胸膜转移结节28例,其中Ⅰ级10例、Ⅱ级13例,Ⅲ级5例,未显示Ⅰ级15例,CT检出率为65%(28/43)。28例中,术前CT漏诊Ⅰ级和Ⅱ级各10例,漏诊率71%(20/28)。20例中,CT漏诊叶间胸膜、肺表面脏层胸膜、纵隔胸膜、肋胸膜、膈胸膜转移,漏诊率分别为0%、33%、36%、43%、80%。结论:CT能准确检出、诊断肺癌中晚期胸膜转移,但检出胸膜早期微小病灶有明显局限性,在CT诊断中,忽视对膈胸膜、肋胸膜、肺表面脏胸膜上Ⅰ、Ⅱ级较早转移灶的观察,是导致漏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监测中央型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胸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55例110人次中央型肺癌术后胸部增强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残端或吻合口复发9例,12人次。胸内淋巴结26例33人次淋巴结短径≥1 cm,其中14例结合临床及CT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中央型肺癌术后复发的监测,螺旋CT是最好手段之一,但对肿大淋巴结性质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X2肿瘤细胞株是一种可移植的肿瘤细胞株,可接种到兔的肝脏、肾脏等部位,建立原位肿瘤动物模型。兔VX2肝癌模型是目前较常用的实验性动物肝癌模型,本文就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131 I-HAbl8F(ab’)2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价值。方法8例合并门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超选择灌注^131 I-HAbl8F(ab')2临床治疗性试验,剂量:0.75mCi/kg。分析症状、卡氏评分、肝功能、AFP及肿瘤CT等影像变化,随访近期疗效。结果7例疼痛患者中,3例症状缓解。3例卡氏评分增加、4例稳定。6例AFP异常患者治疗后3例下降。全组病例用药后肝功能损害均无明显加重。1例无明显症状的弥漫型肝癌患者治疗后病灶减少;余7例中,瘤体增大5例、缩小2例,其中,PR2例,临床有效率28.6%。本组1例1年随访时生存。结论经肝动脉灌注0.75mCi/kg ^131 I-HAbl8F(ab')2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肝功影响小,对门脉分支癌栓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胸腹交界区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0岁。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腹、右下胸部隐痛不适而入院。疼痛以右侧卧位时明显,无咳嗽、咯痰及咯血,无发热、返酸、恶心及呕吐。体检:胸腹部未见异常体征。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肌动蛋白-平滑肌(SMA,+)、肌动蛋白-广谱(MSA,+)、黑色素瘤抗原(A103,-)、  相似文献   
7.
寰枢关节旋转运动CT扫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旋转状态下CT扫描寰枢关节的影像学变化,探讨CT对寰枢关节旋转固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正常组30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患者组16例、新鲜尸体标本组5例行头部功能位CT扫描,测量并比较各组的寰齿前间隙、寰齿侧间隙及寰枢椎相对旋转角的变化。结合标本解剖观察寰枢关节不同旋转状态在SSD法重建图像上的表现。结果不同旋转状态下CT扫描寰枢关节的影像表现变化较大。旋转前后正常组与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患者组相比:寰齿前间隙及寰枢关节相对旋转范围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寰齿侧间隙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寰枢关节不同旋转状态下在SSD法重建图像上表现与标本解剖观察基本一致。结论静态CT扫描不能准确诊断Ⅰ型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功能位CT扫描能够准确诊断寰枢关节旋转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继发肺低灌注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 (cancerousinvasionofcentralpulmonaryarteriesinlungcancer,CICPA)患者术前肺血管DSA及增强螺旋CT(含高分辨率CT ,即HRCT)征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DSA和CT胸膜下末梢肺动脉分布和数量变化 ,即肺血管征、肺毛细血管充盈度和肺实质强化后密度及时间 密度曲线变化 (即肺实质征 ) ,行两者间的盲法对照 ,统计学分析CT与DSA征象及其一致性 ,评估CT对CICPA继发肺低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CICPA病例中 ,共3 0支肺叶动脉受累 ,DSA显示 90 % (2 7/3 0 )出现肺叶低灌注征象 ,CT诊断肺低灌注敏感度为 78%(2 1/2 7) ,特异度 10 0 % (3 /3 ) ,准确度 80 % (2 4/3 0 )。肺低灌注与CPA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rs=0 40 ,P =0 0 73 )。CT与DSA的肺血管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69,P <0 0 0 1) ,而肺实质征一致性稍差 (Kappa =0 3 7,P =0 0 11)。结论 肺低灌注是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常见表现 ,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而定量判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9.
腹腔内疝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腹腔内脏器穿过腹膜或膜突入另一腹腔内间隙称为腹腔内疝(internal abdominal hernias)。最常表现为一段小肠嵌入正常或异常的腹腔内孔道,引起急性小肠梗阻。作为疝口的结构可以是腹腔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如裂孔、隐窝、陷窝等,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附34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明胶海绵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所致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对34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S)行超选择性瘘口栓塞,根据瘘口闭塞及肿瘤染色情况确定是否行肿瘤碘化油栓塞治疗。闭塞瘘口材料主要为明胶海绵辅以弹簧圈。结果:34例中33例一次性瘘口闭塞成功,其中28例成功地行肿瘤栓塞治疗,1例因瘘口闭塞早期即发生肺栓塞症状,1月后行弹簧圈瘘口闭塞成功。结论:超选择性明胶海绵瘘口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所致的动静脉瘘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能为肿瘤碘化油栓塞提供良好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