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时间序列特征,并进行预测。   方法  收集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等疾病负担数据,基于1990—2016年数据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神经网络自回归(neural network autoregression, NNAR)模型,通过平均误差率(modulation error ratio, MER)、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比较2017—2019年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以验证模型预测性能,并预测2020—2024年食管癌疾病负担。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发病率上升33.26%,死亡率上升21.26%,DALY率上升6.66%。ARIMA模型与NNAR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动态趋势基本一致,选择其中更优模型预测得到2020—2024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分别为20.375/10万、21.057/10万、21.380/10万、21.341/10万和21.080/10万;死亡率分别为18.834/10万、19.647/10万、20.407/10万、20.889/10万和20.988/10万。DALY率分别为418.192/10万、431.123/10万、442.780/10万、452.376/10万和459.358/10万。   结论  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在2020—2024年将上升。NNAR模型在拟合中国食管癌疾病负担应用中具有良好预测性能与精度,可为疾病负担短期预测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在理论上丰富评价远程医疗政策执行效果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为提升远程医疗政策的执行效果提供有益参考。方法:首先以米特—霍恩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构建了由5个一级因素和15个二级因素组成的远程医疗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体系;然后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模糊DEMATEL法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绘制因果关系图,并利用ANP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最后,结合因素的因果关系和权重两方面来识别与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可操作性、服务监督机制、政策认知、政策回应、执行方式、配置模式、激励约束手段等是最主要的二级因素。建议:以政策目标和资源为导向,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发展;加强宣传沟通,扩大远程医疗政策影响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CD27在食管癌中表达差异及其潜在基因调控通路。方法 本研究运用基于基因表达水平值的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cBio-Porta 分析CD2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差异和突变的情况;运用GEPIA做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27在食管癌和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的价值;运用linkedomics做CD27在食管癌中的功能和通路分析,并做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CD27在食管癌中以扩增突变为主,不同水平的CD2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对TOR复合体、多种激酶(KIT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转化生长因子受体1、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3)有潜在的影响;CD27对头颈部鳞癌患者生存有显著影响,虽然对食管癌总生存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组的总生存较好。结论 CD27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提示CD27的表达程度有可能作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6.
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南省的远程会诊发展为背景,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患者认知、人员质量感知、程序质量感知、技术质量感知、资费感知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建议加强远程会诊对患者的宣传,合理管控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诊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推动我国远程会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数据融合概念、类型,从数据融合原理、层次步骤、关键技术几方面阐述面向精准医疗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分析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互动感知对邀请方医生持续参与远程医疗服务意愿的影响,为提高邀请方医生持续参与意愿、促进远程医疗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构建基于互动感知理论和期望确认理论的概念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SPSS及AMOS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人机互动对感知有用性没有显著影响,人机互动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医医互动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和持续参与意愿,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持续参与意愿。结论:根据模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从完善远程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生专业水平、重视远程医疗服务及其质量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邀请方医生远程医疗持续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河南省环境因素与肿瘤死亡关系,并以此建立恶性肿瘤死亡灰色预测模型。方法 基于2009—2015年河南省居民肿瘤死亡率数据及2000—2015年环境污染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环境因素与肿瘤死亡的相关性及环境污染致肿瘤死亡的潜伏期做定量分析。并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与传统Poisson回归模型对比,择优预测恶性肿瘤死亡率。结果 环境污染指标与肿瘤死亡率关联强度排序为烟(粉)尘>废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物>氨氮排放,致居民肿瘤死亡的潜伏期依次分别为8、0、5、6、9、4年。Poisson回归模型、GM(1,4)模型,时滞改进GM(1,4)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15.11%、4.94%和4.29%。时滞改进GM(1,4)模型预测2016、2017年河南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57.97/10万、156.41/10万。结论 烟(粉)尘等环境污染指标与肿瘤死亡密切相关,且环境污染具有滞后效应,可根据环境污染指标预测肿瘤死亡并制定肿瘤长期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我国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特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临床试验设计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23日24点之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和美国ClinicalTrials.gov官网注册的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数据,使用DDA软件进行数据清洗,采用SPSS 18.0对临床试验各特征变量进行描述。结果 我国第1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时间为2020年1月23日,截至2020年2月23日24点我国共注册240项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其中多中心研究62项(25.83%)。共有157个机构参与临床试验,其中医疗机构最多(122个),参与机构地理分布前5名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浙江、上海。临床试验参与患者的年龄主要以成年人(15~64岁)/老年人(≥65岁)为主(63.75%),研究类型主要以干预性研究为主(75.42%),干预措施主要以药物为主(68.51%),经费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25.00%)。181项干预性研究所处阶段以0期(70项)和Ⅳ期(49项)为主。结论 目前我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多,但机构合作较少,干预措施和试验药物种类不聚焦,招募人数不尽合理,参与机构及经费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