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8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457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588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987篇
内科学   895篇
皮肤病学   264篇
神经病学   1329篇
特种医学   55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76篇
综合类   110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34篇
眼科学   64篇
药学   532篇
  4篇
中国医学   238篇
肿瘤学   38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270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658篇
  2013年   537篇
  2012年   629篇
  2011年   609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国外新冠医疗防疫体系建设策略。方法 选取新加坡和英国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和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对象包括政府卫生署官员、传染病学专家以及基层全科医师等各类别专业人员,访谈内容涉及受访对象所在国家的医疗防疫体系设置情况和设计逻辑等。结果 两国的新冠防疫体系以分级诊疗为重要特征,其中新加坡通过"Hot Clinic"分流患者,英国通过远程诊疗分流患者。两国的门急诊设施改建以利用现有设施为主。两国全科诊所医护基本配置都相对简单,应对新冠疫情时常通过借用全院医护、统筹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来扩充医护数量。两国在医疗防疫体系建设中均积极采取了信息化方式,疫情数据采集和信息公开较为及时。两国坚持"平战结合"策略,在逐步放开过程中灵活调整防疫政策和资源配置方案。结论 两国案例的优势及劣势可为我国医疗防疫体系实行分级建设、规范诊疗流程、细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员配置、推进信息化建设、贯彻"平战结合"策略并落实转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血浆心钠素(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9例)、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34例)及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23例)血浆proANP、BNP fragment及NT-proCNP浓度,分析各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BNP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而血浆CNP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各亚组(微血管病变组、大血管病变组及微血管合并大血管病变组)间血浆利钠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组血浆ANP与BNP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09, P<0.05),ANP与CNP(r=-0.374, P<0.05)以及BNP与CNP(r=-0.653, P<0.01)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浆ANP、BNP及CNP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简便、价廉、可靠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外源性CO对LPS攻击时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 方法: 血气分析监测大鼠呼吸参数,在1、3、6 h的时点上,分别对空白组、脂多糖组(LPS,5 mg/kg)、低浓度CO吸入组(CO 250 mL/M3)、腹腔内CO注射组(CO 2 mL/kg)、脂多糖CO吸入组(LPS 5 mg/kg+CO 250 mL/M3)和脂多糖血症CO腹腔内注射组(LPS 5 mg/kg+CO 2 mL/kg),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肠道丙二醛(MDA)含量,用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应用RT-PCR检测肠道组织内的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变化。 结果: 给予250 mL/M3的CO持续吸入以及2 mL/kg的CO腹腔内注射,在1、3、6 h时点上,大鼠无缺氧情况的出现。两种方法给予外源性的CO,均降低了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了SOD的活性,同时诱导了肠组织的HO-1 mRNA 的表达。 结论: 低浓度的CO吸入(250 mL/M3)和一次性腹腔内注射CO(2 mL/kg)补充对大鼠是安全的,补充低浓度或小剂量的外源性CO可以对脂多糖血症肠道提供保护作用,并可以刺激HO-1的产生,促进内源性的CO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4.

Background/Purpose

Nemonoxacin is a novel nonfluorinated quinolone with excellent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most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especially Gram-positive isolat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monoxacin compared with levofloxacin in patients with CAP.

Methods

A phase 3, multicenter, randomized (2:1)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in adult CAP patients receiving nemonoxacin 500 mg or levofloxacin 500 mg orally once daily for 7–10 days. Clinical, microbiological response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assessed. Non-inferiority was determined in terms of clinical cure rate of nemonoxacin compared with that of levofloxacin in a modified intention-to-treat (mITT) population. NCT registration number: NCT01529476.

Results

A total of 527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and treated with nemonoxacin (n = 356) or levofloxacin (n = 171). The clinical cure rate at test-of-cure visit was 94.3% (300/318) for nemonoxacin and 93.5% (143/153) for levofloxacin in the mITT population [difference (95% CI), 0.9% (?3.8%, 5.5%)]. The microbiological success rate was 92.1% (105/114) for nemonoxacin and 91.7% (55/60) for levofloxacin in the bacteriological mITT population [difference (95% CI), 0.4% (?8.1%, 9.0%)].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Es) was comparable between nemonoxacin (33.1%, 118/356) and levofloxacin (33.3%, 57/171) (P > 0.05).

Conclusion

Nemonoxacin 500 mg once daily for 7–10 days is as effective and safe as levofloxacin for treating adult CAP patients in terms of clinical cure rates, microbiological success rates, and safety profile.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1529476.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腹腔海水浸泡伤后大鼠胃黏膜和血浆中神经激肽A(NKA)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探讨感觉神经肽在急性胃黏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腹腔浸泡伤组,后者又分为1 h、2 h、3 h 3组,取大鼠胃黏膜和血浆,采用酶标法和放免法测定胃黏膜和血浆中NKA和CGRP水平。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腹腔浸泡伤组大鼠胃黏膜NKA和CGRP水平进行性低于正常大鼠(P<0.05),而血浆NKA和CGRP水平进行性高于正常大鼠。结论:海水浸泡伤是一损伤性因素,可引起胃黏膜中NKA和CGRP水平降低、血浆中NKA和CGRP水平升高,提示NKA和CGRP等感觉神经肽在急性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体外经由大鼠C6胶质瘤细胞由不同方式制备的不同抗原致敏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诱导作用。方法: 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经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白细胞介素4(rrIL-4)诱导培养、扩增;由C6胶质瘤细胞经由反复冻融、煮沸灭活及超声破碎细胞抽提其总蛋白的方法制备各种不同抗原致敏DC,致敏的DC与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诱导CTL;以ELISA法检测CTL诱导过程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cyte chemoattractant factor)及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以 -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结果: 体外应用煮沸灭活瘤细胞制备的肿瘤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杀伤活性更强的CTL。结论: 应用煮沸灭活的瘤细胞制备瘤抗原负载DC获得瘤苗可获得更强的抗肿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的诊断标准,把7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抑郁症组(抑郁症组,N=44)及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组(共病组N=34)。对所有对象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结果抑郁症组与共病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情况、家族史、民族、发病诱因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S总分(14.0±1.2/12.1±2.0,t=4.92)、HAMD(38.1±4.0/33.4±4.7,t=4.35)和HAMA总分(22.6±5.5/11.7±2.7,t=10.93)及其因子分、HAMD第3项(自杀)条目分、SF-36躯体功能(79.2±13.6/69.1±13.6,t=3.25)、社交功能(70.0±21.2/50.0±22.5,t=4.02)评分共病组均高于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重、自杀风险大、生活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对MPP+损伤的离体黑质-纹状体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HTH〗方法:建立MPP+损伤的离体脑片模型。取成年大鼠骨髓,培养、分离和纯化骨髓间质干细胞。将骨髓间质干细胞与离体脑片联合培养,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等方法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联合培养的MPP+损伤脑片的保护作用。〖HTH〗结果: MPP+可造成离体黑质-纹状体脑片的细胞大量死亡,但与MSCs联合培养7 d,脑片周围神经轴突生长增多,脑片中的细胞死亡减少、超微结构损伤减轻、表达TH阳性的细胞数目增多(P<0.05)。〖HTH〗结论:MSCs在体外能促进受损的黑质-纹状体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可望用于帕金森病的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 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 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外科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 1例 ICCA患者及 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 ,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 DNA,PCR法扩增 CCM1基因第 12外显子及其两侧部分内含子序列 ,应用 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5例患者中检测出 3处 CCM1基因突变 ,均为首次发现。其中 ,5例患者中均存在 1172 C→ T的错义突变 ,使编码 KRIT1蛋白391位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苯丙氨酸。另有 1例患者存在 116 0 A→ C的错义突变 ,使编码 KRIT1蛋白387位氨基酸的谷氨酰胺变成脯氨酸。另一个突变发生在第 12外显子 5′端内含子区域 ,5例患者中有 4例第 4个碱基 C被 T取代。对照组检测结果无异常。结论 中国 ICCA患者存在 CCM1基因第 12外显子的突变 ,并与 ICC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1个Crouzon综合征家系及1例散发的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receptor 2,FGFR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在1个Crouzon综合征家系的10名成员,和另一例散发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FGFR2基因的第8和10外显子(部分家族成员仅扩增第8外显子),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DNA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家系中3名成员及另1例散发者FGFR2基因第8外显子的833位核苷酸发生G→T的转换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使该位点所编码的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苯丙氨酸(C278F).该突变为杂合子突变.结论 FGFR2基因突变是Crouzon综合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