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7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8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247篇
综合类   1243篇
预防医学   236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17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0篇
肿瘤学   9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0例疑有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两位有资质的影像科医师对CT和MR图像进行阅片,从肠壁形态、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近段回肠、远段回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及累及范围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60例患者经手术及内镜活检证实有33例患者存在35处小肠肿瘤性病灶(5例腺癌、6例淋巴瘤、18例间质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脂肪瘤);CT对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100%(27/27)、90.9%(30/33)、95.0%(57/60),MR分别为100%(27/27)、97.0%(32/33)、98.3%(59/60),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结论 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均是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草血竭纯化部分对于小鼠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方法采用滴鼻法建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通过灌胃途径给予不同剂量的草血竭,以给予奥司他韦者为阳性对照,以未给予药物者为病毒对照组。观察14d内小鼠生活状态,计算小鼠肺指数,检测肺组织内流感病毒核酸相对量和病毒滴度。结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0-6。阳性对照组和草血竭高、中剂量组小鼠的存活率均为100%,平均生存日数均为14d,草血竭低剂量组小鼠的存活率为42.86%,平均生存日数为9.14d,而病毒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及平均生存日数分别为0和3.57d。不同组别小鼠平均生存日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3,P=0.02);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小鼠平均生存日数均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草血竭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及病毒对照组肺指数分别为:(0.84±0.07)%、(0.81±0.07)%、(0.84±0.10)%、(0.84±0.10)%和(1.4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病毒核酸相对量分别为:0.37±0.11、0.42±0.06、0.42±0.06、0.65±0.19和1.0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病毒滴度分别为:2.49±0.12、2.35±0.29、2.43±0.15、2.46±0.12和2.8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阳性对照组和草血竭各剂量组的肺指数、肺组织内流感病毒核酸相对量和病毒滴度均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而阳性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草血竭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血竭纯化部分在体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改善甲型H1N1流感小鼠的肺组织的病变,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防治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 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 RRTIs 患儿 85 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分为益生菌组 43 例和安慰剂组42 例。 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片(每片重 0.5 g,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均≥0.5×10^6 CFU)2 片,3 次/ 日,口服 3 个月;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片剂外观、口味与益生菌片相同但无益生菌成分),用法同益生菌组。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随访观察 12 个月,并详细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呼吸道感染次数、抗生素使用及咳嗽、发热、患病天数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疗程结束后随访 12 个月,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分别为(3.8±1.6)次、(7.3±1.8)次,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2.1±5.6)d、(22.6±7.1)d,咳嗽时间分别为(11.6±4.6)d、(20.3±6.7)d,发热时间分别为(6.4±2.3)d、(13.5±4.2)d,患病时间分别为(13.2±6.0)d、(23.4±7.8)d,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益生菌防治小儿 RRTIs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抗生素使用、咳嗽、发热和患病天数。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究塞来昔布对离体人膝骨关节炎细胞凋亡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EGFR/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及培养膝关节软骨细胞,并以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人正常膝骨关节软骨细胞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不做特殊处理)及塞来昔布低、高剂量组(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分别加入含终浓度为50 μmol/L和200 μmol/L塞来昔布溶液的培养液)。采用CCK-8法、AnnexinV/PITC双染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EGFR/MAPK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人正常膝骨关节软骨细胞、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内见蓝紫色异染颗粒,细胞核呈深蓝色,细胞质呈浅蓝色;与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形态比较,人正常膝骨关节软骨细胞体积较大,形态较规则,蓝紫色异染颗粒较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塞来昔布低、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 <0.05),凋亡率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塞来昔布低、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 <0.05),凋亡率降低(P <0.05);与塞来昔布低剂量组比较,塞来昔布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 <0.05),凋亡率降低(P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塞来昔布低、高剂量组EGFR、MMP-9、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模型组相比,塞来昔布低、高剂量组EGFR、MMP-9、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塞来昔布低剂量组比较,塞来昔布高剂量组EGFR、MMP-9、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p-P38 MAPK/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塞来昔布能促进离体人膝骨关节炎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EGFR表达,促进P38 MAPK通路活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85.
李繁  黎仕焕  谢爽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0):1013-101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验证预测PO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580例,男349例,女231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根据术后3 d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与非POD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POD发生相关的临床变量,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预测PO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分别通过C-index、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准确性,并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确定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结果 有46例(7.93%)患者发生PO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术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5分、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45、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2分、鳞癌、术中低血压和手术时间≥3 h为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864(95%CI 0.811~0.917);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OD发生风险与实际POD发生风险平均绝对误差为0.038;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POD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 0.835~0.892),敏感性86.96%,特异性73.78%;DCA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年龄≥75岁、术前MMSE评分≤25分、PNI<45、CCI评分≥2分、鳞癌、术中低血压和手术时间≥3 h是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POD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射麻止喘方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1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给予孟鲁斯特钠治疗,观察组给予射麻止喘方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进行治疗前后哮喘控制调查问卷(ACT)评分、支气管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 检测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25(IL-25)水平; 并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4.196,P<0.05);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喘息、咳嗽、咳痰、胸闷及哮鸣音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FEV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IL-4、IL-10、IL-18、IL-25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IL-4、IL-10、IL-18、IL-25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ACT评分、AQLQ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ACT评分、AQLQ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孟鲁斯特钠治疗基础上,内服射麻止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与开放手术治疗青少年四肢骨软骨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7月我院70例青少年四肢骨软骨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开放手术切除38例,关节镜下切除3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与开放组比较,关节镜组术中出血少[(8.7±2.7)ml vs.(42.6±12.8)ml,t=-15.903,P=0.000],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低[(2.4±0.8)分vs.(6.5±1.0)分,t=-18.328,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8±0.6)d vs.(4.0±2.2)d,t=-5.615,P=0.000],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2组随访3个月~5年,中位数2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关节镜与开放手术切除青少年四肢骨软骨瘤均安全可行,但关节镜手术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及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的关系。方法将9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设为研究组,另将85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2组均检测血清25-(OH) D水平,且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assARRAY分子量阵列技术平台检测VDR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25-(OH) D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且骨侵蚀患者血清25-(OH) D水平低于无骨侵蚀者(P0.05);研究组Fok I位点基因型FF、Ff及等位基因F和Apa I位点基因型AA、Aa及等位基因A频率均高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ff、aa出现频率均低于健康组(P0.05);血清25-(OH) D30 ng/m L、Fok I位点基因型FF及Ff、Apa I位点基因型AA及Aa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 D20 ng/m L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25-(OH) D水平缺乏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侵蚀发生风险,VDR基因Fok I位点等位基因F及Apa I位点等位基因A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风险,但与骨侵蚀无关。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伏立康唑(voriconazole)、那他霉素(NAT)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及氟康唑(FLU)对22株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四种抗真菌药物单独及联合环孢素A使用抗真菌作用。

结果: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镰刀菌(22株)MIC范围分别是2~8、1~8、1~8和8~512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环孢素A与氟康唑对64%菌株(14/22)有协同效应,与两性霉素B对41%菌株(9/22)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联合使用环孢素A后,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由4.5%提升至68.2%(P<0.001)。

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可与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产生协同效应,并显著提高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 系统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采用x2检验和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3 289例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50%(199/3 289).男性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 =2.17,95% CI:1.54 ~ 3.06,P<0.05);新辅助化疗亦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1.53,95% CI:1.00~2.32,P<0.05);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4.80,95% CI:2.98 ~7.73,P<0.05);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OR=1.60,95%CI:1.14~2.23,P<0.05);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 =0.46,95%CI:0.27 ~0.78,P<0.05).而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防性肠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OR=0.66,0.91,1.25,0.78,95%CI:0.36~1.20,0.55~1.51,0.75 ~2.09,0.50 ~1.23,P>0.05).结论 男性、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输血、低位直肠癌、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