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11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髓核细胞共培养的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transwell插入式培养皿构建间充质干细胞-髓核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共培养条件下髓核细胞形态变化,计数细胞增殖,ELISA方法检测蛋白多糖含量变化。结果:经过8 d共培养,实验组中的髓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培养上清液中蛋白多糖合成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成功建立共培养模型,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髓核细胞活性上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椎后柱“骨-腱-骨“结构的完整性对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取1月龄小牛腰椎标本5具,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不同工况,对L3~4节段进行力学测定;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于L4~5安装内固定并逐级切除后柱“骨-腱-骨“结构,依次测定经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UTD组)、单侧椎板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组)、双侧椎板及部分“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PBTB组)、双侧椎板及全部“骨-腱-骨“结构切除 双侧椎弓根钉和单枚融合器(BFC TBTB组)处理后L3~4节段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行UTD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和侧屈时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BFC后,在不同工况下椎间盘上的应力明显异常(P<0.05),前屈时小关节的应变和应力增加明显(P<0.05).行BFC PBTB/TBTB后,在不同工况下小关节应变、应力及椎间盘上应力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轴向刚度在BFC组增加达到218.33 N/mm(P<0.05),但在BFC PBTB/TBTB组均下降,其中后两者分别下降17%、25%,与正常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中,后柱“骨-腱-骨“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有增加术后上位节段退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氮化钛喷镀金属人工股骨头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新生  陈辉等 《铁道医学》2001,29(3):172-173
目的 探讨氯化钛喷镀的金属人工股骨头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离子镀膜技术,将MooreⅡ型钛合金人工股骨头均匀喷镀氮化钛,层厚4μm。对14例股骨颈头下或经颈型骨折的老年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柄部以骨水泥固定。随访3.4-5.3年,平均4.5年。根据Harris评分及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改变评定结果。结果 Harris评分86-94,平均91分;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未见关节间隙狭窄,假体无松动。结论 金属人工股骨头表面氮化钛喷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每年约有150万因退变性和炎症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失功能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关节终末期疾病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各兔L2/3、L3/4、L4/5、L5/6节段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成纤维细胞(SFs)移植对照组、MSCs移植治疗组.MSCs和SFs分别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后,注射植入退变椎间盘的髓核.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退变椎间盘凋亡髓核细胞形态;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退变组织中髓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ox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标记髓核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并通过TUNEL法标记凋亡髓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髓核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率和细胞凋亡比率.结果 透射电镜下,退变椎间盘中凋亡髓核细胞呈现出核染色质边集,空泡形成,核膜断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变化.MSCs移植治疗组bcl-2 mRNA的表达量高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P<0.05),bax mRNA的表达量与退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s移植治疗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75±2.14)%和(6.86±1.08)%;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20.34±1.03)%和(6.09±0.77)%](P<0.05),低于退变组和SFs移植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7±4.16)%和(29.02±2.16)%;Caspase-3表达率分别为(31.50±3.78)%和(30.20±4.93)%](P<0.05).结论 髓核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SCs移植能有效抑制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IGF-I受体(IGF-IR)在人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IGF-I、IGF-I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正常对照组(A组,n=16)、退行性变椎间盘组(B组,n=53)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两组椎间盘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GF-I、IGF-IR在B组中表达低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细胞增殖指数(PI)B组低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细胞凋亡指数(AI)B组高于A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IGF-I、IGF-IR的表达与PI呈正相关(rs=0.59,rs=0.56,均P<0.01)、与AI呈负相关(rs=-0.60,rs=-0.57,均P<0.01);PI、AI值在IGF-I、IGF-IR阴性和阳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IGF-I、IGF-IR的异常表达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密切相关;IGF-I、IGF-IR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GF-I、IGF-IR异常表达可能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巨大创伤性滑囊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创伤引起血肿后治疗不及时可以形成滑囊炎,巨大的滑囊炎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创伤性滑囊炎的效果。方法:13例巨大的创伤性滑囊炎滑囊完整切除后,在体表多处打孔,外加VSD。结果:随访3~20个月,平均8个月。1例2周后出现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继续加压包扎2周后愈合,余12例均恢复良好,一期愈合。结论:VSD可以有效引流巨大滑囊的创腔,避免感染,促进创腔愈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贺  王宸  陈昌红  段继强 《现代医学》2010,38(3):208-211
目的:探讨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兔膝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骨关节炎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ACLT 4周组、ACLT 8周组、骨碎补总黄酮4周组和骨碎补总黄酮8周组,每组6只.按照前交叉韧带切断法建立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于实验第4、8周处死动物,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及PGE2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关节液中NO含量,并切取关节软骨,用RT-PCR方法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the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结果:前交叉韧带切断各组IL-1β、PGE2、NO及iNOS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并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持续增加(P<0.05).骨碎补总黄酮组较ACLT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IL-1β、PGE2、NO在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持续增加.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上述因子有抑制作用,并能下调关节软骨iNOS的表达,从而能够达到防治、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春彪  陆军  王宸 《现代医学》2012,40(3):356-360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蛋白质、脂质等大分子与还原糖通过一系列非酶促反应而生成的一组稳定的共价化合物,它通过激活细胞表面的受体(receptor of AGEs,RAGE)引起广泛的病理生理反应,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退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AGEs在人体内多种组织中不断积聚,是机体衰老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骨性关节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就AGEs对软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软骨代谢失衡的机制以及基于AGEs的靶向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椎间盘退变修复过程中营养效应与类髓核分化效应的变化.方法 用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采取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MSCs,并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腺病毒转染使之携带有GFP,在造成退变模型2周后以5×106个细胞/ml的浓度植入手术节段的椎间盘内.1、2、4、8周末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MSCs表达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Ⅱ型胶原等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表达及定量分析.结果 MSCs表达的TGF-β1、IGF-1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分别为(22.68±6.83)%、(35.67±6.56)%,之后开始降低;HIF-1α、Ⅱ型胶原在8周中均呈上升趋势,8周最高,分别为(55.35±14.06)%、(37.23±9.53)%,2~4周过程中上升最明显.结论 早期(2周时)MSCs以发挥营养效应为主,后期(4周后)以发挥类髓核分化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