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6篇
  免费   1063篇
  国内免费   719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168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1254篇
口腔科学   96篇
临床医学   1374篇
内科学   1328篇
皮肤病学   131篇
神经病学   359篇
特种医学   2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1212篇
综合类   221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826篇
眼科学   313篇
药学   761篇
  31篇
中国医学   172篇
肿瘤学   14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366篇
  2019年   192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706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1322篇
  2011年   1455篇
  2010年   846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519篇
  2007年   928篇
  2006年   766篇
  2005年   514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36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目的:观察正常真皮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的分布、排列规律,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在皮肤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方法:正常皮肤8例,取面部、躯干、四肢近端、四肢远端、手掌和足跖6个部位皮肤,进行纵行与水平切片。CD1a和CD68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朗格汉斯细胞(LC)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布形态和密度。结果:真皮浅层CD68阳性细胞呈网状分布,其密度为361-562个/mm^2。真皮内血管周围及附属器周围亦见CD68阳性细胞。真皮深层CD68阳性细胞多为树枝状,散在分布于粗大的胶原纤维之间。不同解剖部位真皮浅层CD68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四肢远端562个/mm^2,腹部517个/mm^2,面部509个/mm^2,手掌507个/mm^2,四肢近端472个/mm^2,足跖361个/mm^2。真皮浅层CD68阳性细胞在手掌和足跖部位高于相应部位的表皮内CD1a和CD68细胞。结论:在真皮浅层形成数层单核.巨噬细胞网,此网在接近真表皮交界处较致密。真皮内单核-巨噬细胞的这种分布形式说明这些细胞在真皮内有明确的方向性,其防御的方向是穿透表皮进入真皮的入侵物。  相似文献   
82.
医学毕业生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分析医学毕业生心理,采取教育对策。方法应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医学院校187名应届医学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本组SAS、SDS标准分平均值为37.04±9.08与40.18±10.57;SAS男性37.07±9.38,与女性略同;SDS男性40.55±10.95高于女性39.90±10.30,差异不显著。SAS、SDS≥50的高分人数57例,占30.46%,其中≥50轻度焦虑抑郁为19.24%,≥60重度焦虑11.22%;男、女性别组焦虑抑郁者分别为25例与33例,各占28.09%与33.67%,女性轻度抑郁比例多于男性,差异显著。结论本组医学生情绪状态整体水平尚可,少数学生偏离正常。女性焦虑抑郁人数分布高于男性。应加强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中国HIV感染者NK细胞、CD8^+T细胞及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3名HIV/AIDS患者(长期不进展组、无症状HIV组、AIDS组),应用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技术检测NK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分析其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NK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CD8^+T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百分率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NK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绝对值负相关(P〈0.01),与CD8+T细胞内颗粒酶-B表达绝对值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CD8^+T细胞内穿孔素表达绝对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绝对值与CD8^+T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百分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中国HIV感染者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数量功能的变化与调节性T细胞显著相关,提示高水平的调节性T细胞可能与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耗竭相关,可能为导致疾病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4.
SH2A 基因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及其亚细胞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Src同源域2(src homology 2,SH2)A基因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并进行亚细胞定位。方法 通过RT—PCR方法扩增SH2A cDNA编码序列,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SH2A,利用脂质体转染肝癌Bel7402细胞、COS7细胞,检测蛋白酶C(protein kinaseC,PKC)、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rotein kinase,T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性的改变;另构建pEGEP—SH2A,转染同前,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定位。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SH2A及pEGFP—SH2A中均含有SH2AcDNA编码序列;肝癌Bel7402细胞、COS7细胞转染pcDNA3.1-SH2A后,胞浆PKC的活性下降了40%左右,MAPK和TPK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SH2A基因在细胞质中表达。结论 SH2A基因编码蛋白在PKC信号转导通路中起抑制作用;SH2A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质。  相似文献   
85.
目的:确定SLE模型小鼠IL-10RA基因变异及其与SLE表现型是否存在关联。方法: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确定SLE模型小鼠B/W F1的SLE易感基因精确染色体定位并选取候选易感基因,对候选易感基因进行测序分析,选取有基因序列异常的候选易感基因进行PCR-SSCP分析,确定候选易感基因碱基序列变异位点与抗染色质抗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蛋白尿等SLE表现型的相关关系。结果:QTL分析结果表明B/W F1×NZB小鼠抗染色质抗体易感基因与NZW型IL-10RA基因紧密连锁;测序分析发现IL-10RA基因编码区有18处碱基变异,其中7处碱基变异将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变异;抗染色质抗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及蛋白尿等SLE表现型与NZW型IL-10RA基因密切相关。另一种SLE模型小鼠MRL的IL-10RA基因存在相同变异。结论:NZW小鼠IL-10RA基因编码区碱基序列存在变异,B/W F1×NZB小鼠SLE表现型与NZW小鼠第9染色体IL-10RA编码区碱基变异相关,提示IL-10RA可能是SLE模型小鼠的一个SLE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将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ND-1(mAb)的VR和VL基因进行重组,构建和表达ND-1scFv,并对其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采用RT-PCR技术,从能够分泌mAb ND-1的鼠杂交瘤细胞中扩增VH和RL基因,通过重叠延伸拼接PCR在VH和VL基因间引入连接短肽,体外构构建ND-1scFv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EY IF工IMPG-1scFv的免疫学活性。用^99Tc^m标记ND-1scFv后,将偶联物给予荷瘤裸鼠,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显像及生物学分布。结果 SDS-PAGEW显示,重组蛋白Mr为30000,同预期结果一致。IFA及ELISA检测表明,ND-1scFv保留了与亲本抗体相近的免疫学活性,对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具有行异结合活性。体内放射免疫实验显示,^99Tc^m-ND-1scFv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呈明显的肿瘤积聚趋向,注入体内1h血中T/NT即在2.61。结论 获得免疫学活性良好的ND-1scFv,对荷瘤动物体内肿瘤的定位快速,准确,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导向载体。  相似文献   
87.
目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肌肉病,特点为髋肩带肌无力、萎缩,进行性发展至远端肌肉,男女均可受累,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国外研究发现重型LGMD分别涉及13q12、17q21、4q12、5q33区域编码γ-、α-、β-、δ-糖蛋白的4个基因座位。中国人群中LGMD的致病基因研究尚无报道,拟通过粘附蛋白(adhalin)基因突变的检测,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对adhalin基因第2、3外显子进行了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发现1例散发的9岁女患者adhalin第2、3外显子存在纯合Arg77Cys突变,此突变在本实验的40条野生染色体中未发现。结论发现中国人群中重型LGMD(DLMD)存在adhalin基因突变。提示17q21区的adhalin基因是中国人LGMD的一个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肝素酶(heparanase)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肺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15例人NSCLC石蜡切片和45例新鲜肺癌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肝素酶和bFGF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t检验、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肝素酶和bFGF分别表达及共表达的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肝素酶(91/115)和bFGF(89/115)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正常肺泡上皮和支气管上皮中则呈阴性表达。Western blot也证实肝素酶在肺癌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41)。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肝素酶和bFGF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001),二者单独表达和共表达均与肺癌的分期、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和预后有关,其中,二者共表达时与分期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更显著;另外,bFGF还与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的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bFGF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但肝素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肝素酶和bFGF均与肺癌的转移、血管生成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9.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otypes, virulence and clinical forms of Sporothrix schenckii. Genomic DNA from isolates of S. schenckii,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of sporotrichosis, was amplified by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Suspensions of different isolates of S. schenckii were inoculated into healthy BALB/c mice to compare their virulence, and the numbers and distribution of spores were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al analysis. RAP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of sporotrichosis belonged to different genotypes. The mice inoculated with isolates from disseminated sporotrichosis showed an earlier onset of illness and more severe lesions than those inoculated with isolates from lympho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which, in turn, showed an earlier onset of illness and more severe lesions than those inoculated with isolates from fixed 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Healthy BALB/c mice injected with isolates from disseminated sporotrichosis died within 10 days, whereas isolates from lympho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and fixed 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failed to cause death. Histologically, mice inoculated with isolates from disseminated sporotrichosis had more spores than those inoculated with isolates from lympho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and fixed cutaneous sporotrichosis. Thus, different genotypes may be associated closely with the virulence of different clinical forms of S. schenckii infection.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4(IGFBP-4)、肝素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二倍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lung fibroblast,LF)株,分别给予100 μg/L IGF-1、100 μg/L IGF-1+100 μg/L IGFBP-4、100 μg/L IGF-1+200 μg/L IGFBP-4、100 μg/L IGF-1+100 μg/L IGFBP-4+100 μg/L肝素、100 μg/L IGF-1+100 μg/L IGFBP-4+200 μg/L肝素、100 μg/L IGF-1+100 μg/L肝素、100 μg/L IGF-1+200 μg/L肝素刺激24 h。检测细胞外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及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己糖激酶-2(HK-2)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GF-1组HK-2及GLUT-4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增强(P<0.05);加入IGFBP-4以后HK-2及GLUT-4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明显强于IGF-1组(P<0.05);而同时加入肝素与IGFBP-4后HK-2及GLUT-4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并且这一抑制效应随肝素用量增加而更加明显;但单加肝素时HK-2及GLUT-4mRNA及相关蛋白表达抑制不如前组明显(P<0.05)。结论:(1) IGF-1能够刺激肺成纤维细胞的糖代谢,使HK-2及GLUT-4mRNA及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表达增强;(2)单纯增加IGFBP-4不仅不能抑制IGF-1的刺激作用,反而增加HK-2及GLUT-4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可能与IGFBP-4的降解有关;(3)IGFBP-4在肝素存在的情况下,能明显抑制IGF-1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作用,使HK-2及GLUT-4及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说明肝素以及未被降解的IGFBP-4对肺纤维化可能是有效的防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