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5篇
  免费   532篇
  国内免费   148篇
耳鼻咽喉   404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54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171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1045篇
预防医学   417篇
眼科学   494篇
药学   183篇
  13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77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 :探索对阿尔茨海默病 (AD)病人认知和记忆能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的中药方剂。方法 :通过Balb/c小鼠侧脑室微量注射聚集态 β 淀粉样多肽 (β-AP25-35) ,建立模拟AD的小鼠动物模型 ,并通过行为学实验和脑组织组织化学检测 ,研究了中医经典药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当归芍药散和作者自己研制的两种中药复方CHPI和CHPⅡ对该小鼠模型认知和记忆能力的疗效作用。同时 ,以西药脑复康做对照。结果 :CHPⅡ对AD模型小鼠的认知和记忆能力具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本研究提示从中药中寻找治疗AD的药物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体外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对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探讨喉鳞癌组织原代培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人喉鳞癌组织的细胞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供体的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及不同培养方法的关系,分析在人喉鳞癌细胞的培养中成纤维细胞、微生物污染的影响。结果 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年龄小于60岁组的细胞生长率为31.25%(5/16例),年龄大于60岁组为37.5%(3/8例);高分化组为100%(2/2例),中分化组为30.8%(4/13例),低分化组25%(2/8例);组织块培养法为43.75%(7/16例),酶消化法培养为10%(1/10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培养的第5~7天,在贴壁组织块周围可见到有上皮样细胞爬出。全部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结论培养组织的细胞生长率与供体的年龄关系不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较高者,细胞的生长率较高;与酶消化分离培养法相比,贴壁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生长率较高;成纤维细胞及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是一种以先天性前庭水管扩大伴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随着高分辨率CT的临床应用,其检出率明显增高,但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不详.最近研究表明,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基因与Pendred综合征致病基因PDS位置重叠,并可检测出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本文就有关的主要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钙离子进入ECV30 4内皮细胞株的途径和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对钙内流的影响。方法 用膜片钳的细胞贴附式和全细胞方式记录ECV30 4内皮细胞的通道活动。结果  (1 )在记录单通道电流时电极液含 1 2 0mmol·L- 1 CaCl2 ,细胞浴液不含K+ 、Na+ 时 ,Ca2 + 经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CAN)内流的电导为γ0 =(1 2 90± 2 1 1 ) pS(n =4)。1× 1 0 - 7mol·L- 1 AⅡ可显著增强通道电流幅度和延长通道开放时 ,其电导增大为γ1 =(2 2 1 8± 2 2 9)pS(n =4)。全细胞记录得到的结果与单通道的一致。 (2 )用全细胞方式记录到ECV30 4内皮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电流 ,记录到该峰值电流为 (2 9 32± 3 56)pA(n =4) ,2 0 μmol·L- 1 nifedepine能抑制这个峰值电流 ,被抑制后的电流峰值为 (6 0 0± 3 94)pA(n =4)。 2 μmol·L- 1 BayK8644能显著激活通道活动。结论 Ca2 + 经CAN进入ECV30 4细胞 ,AⅡ可显著增强CAN的钙流  相似文献   
106.
AD治疗新药物——γ-分泌酶抑制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家族性阿尔采末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中大部分与编码早老素的基因发生突变所导致的γ 分泌酶功能异常有关 ,γ 分泌酶是一包括PS二聚体、Nicastrin、PEN 2等组分的多酶复合体。γ 分泌酶剪切APP、Notch、E cadherin、ErbB 4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膜蛋白。目前已发现了许多类型的γ 分泌酶抑制剂 :基于二氟酮、二氟乙醇基团的γ 分泌酶抑制剂 ;脲多肽模拟化合物 ;基于羟乙基二肽电子等配体的化合物 ;具有α 螺旋结构的小肽 ;具有 4 氯 异香豆素基本母核的非肽抑制剂 ;含有丙氨酰基团的化合物。但这些抑制剂目前大多还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药来研究γ 分泌酶的结构、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其中选择性抑制Aβ生成的γ 分泌酶抑制剂很有希望成为一种高效的阿尔采末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7.
阿片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镇痛药物 ,主要通过作用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发挥其生物学效应。阿片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具有特征性的 7次跨膜螺旋结构 ,主要通过抑制性G蛋白 (Gi 蛋白 )的介导起作用。但若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耐受和依赖的发生 ,其产生机制仍不清楚。在细胞水平 ,阿片类长期作用会引起细胞的一些适应性改变 ,如阿片受体下调、内化、与Gi 蛋白脱偶联以及环磷酸腺苷 (cAMP)信号转导系统的上调和超敏等 ,这可能与阿片耐受和依赖的形成有关[1,2 ] 。这些适应性改变源于阿片受体蛋白、G蛋白以及其他相关效应器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鼻过敏与鼻窦炎发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手工检索与Internet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追踪近年来有关的文献,分析12篇相关文献。结果鼻窦炎为临床常见病,鼻过敏作为鼻窦炎的诱发因素,已经引起重视,但针对鼻过敏反应“各个击破”(在不同环节进行药物干预)的治疗策略,在鼻过敏性疾病常得不到预期效果,因而也不易缓解以鼻过敏为诱发因素的鼻窦炎的症状。虽然MHC系统、Th1/Th2平衡以及细 胞因子网络等是鼻过敏发病的重要基础,但从单种细胞的基因水平分析,肥大细胞可能是Ⅰ型变态反应中最关键的细胞之一;肥大细胞是启动并维持鼻过敏反应的源动性细胞。结论鼻过敏乃至以鼻过敏为诱发因素的鼻窦炎的治疗首先应针对肥大细胞,而非仅限于针对单一细胞因子或抗体。  相似文献   
109.
喉癌组织HSP70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HSP70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3例喉癌(有癌旁组织对照48例)HSP70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喉癌组织HSP70多为过度表达,其过度表达率为50.9%,癌旁组织为2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组织HSP70表达与组织分化有关(P<0.05),但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人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结论 HSP70与喉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喉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0.
金龙胶囊(JLC)对肿瘤细胞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鲜动物药金龙胶囊(JLC)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利用体外细胞培养、MTT、NBT染色及吞噬功能测定等方法,观察在不同浓度金龙胶囊作用下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的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维甲酸(RA)作阳性对照.结果:在1×10-6mg/ml浓度以下金龙胶囊在细胞培养中对细胞的存活没有影响.HL60细胞在1×10.和10-9mg/ml作用3或5天后,早幼粒细胞比例减少,中、晚幼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与维甲酸的作用相似.金龙胶囊作用后HL-60细胞的NBT还原能力和吞噬功能也有明显升高,与维甲酸作用相似.结论:金龙胶囊可明显促进HL-60细胞形态和功能上分化、成熟,说明金龙胶囊对HL-60细胞具有明显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