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17篇
内科学   15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348篇
预防医学   9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88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康复期脊髓损伤(SCI)患者的临床疗效,挖掘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丹参注射液组(n=28)、神经节苷脂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正常康复训练,神经节苷脂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治疗60mg,每日1次,丹参注射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10 m L,每日1次,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20 d,停药10 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于治疗前后,比较各炎症因子水平和运动、痛觉及触觉等神经功能康复指标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8、IL-1β及氧化应激相关因子SOD、MDA、VE的表达。结果:联合组疗效最佳,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0%)、丹参注射液组(75%)及神经节苷脂(66.67%);联合组患者运动、痛觉及触觉的ASI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丹参注射液组及神经节苷脂组(P<0.05),且联合组肌力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可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8、IL-1β均低于治疗前,但联合组表达最低(P<0.05);丹参注射液组及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VE表达升高,MDA降低(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与神经节苷脂联合应用有助于康复期SCI患者恢复,预防脊髓继发性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总结肝脏恶性上皮样血管周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carcinoma,PEComa)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探讨PEComa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肝脏恶性PEComa患者临床资料,均在腹部B超、上腹部增强CT检查之后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女5例,男1例,多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且血清学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脏单发性肿瘤,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晰;CT平扫期表现为低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肿瘤位于左肝4例、右肝2例,大小为(7.1 cm×6.3 cm×5.7 cm)~(21.0 cm×18.0 cm×11.9 cm)。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R0切除,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由不同比例的血管、上皮样细胞及巨核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显示SMA、CD34、HMB45、Vimentin表达阳性。本组6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8个月(6~52个月),存活2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转移及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肝脏恶性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肝脏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增强CT检查有利于肝脏恶性PECom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行根治性肝脏肿瘤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应尽早手术,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3.
目的调查兵团某三甲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现状及影响其执行手卫生的相关因素,为基层医院做好手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拟"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度调查表",对所选医院具有代表性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内科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指征知识的认知程度优于外科(内科得分13.44±0.20,外科得分13.26±0.16),医护人员中女性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9,P=0.017,P<0.05);内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于外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77,P=0.015,P<0.05)。结论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高,但手卫生指征执行率较低,应强化对手卫生执行的督导及培训,改善手卫生设施,实行奖惩结合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44.
<正>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 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鼠与人小肠生理状况相似的特点[5],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和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田蓟苷肠灌流液、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s)与H2受体拮抗剂(H2RAs)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激性溃疡(SU)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按照既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Med Central、CNKI、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1992年~2013年12月),收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和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以SU的发生率、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结局指标评价药物预防AMI后SU的效果和安全性。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6个临床试验,共计94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高低不齐,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PPIs与H2RAs的应用可降低AMI后SU发生率[OR=0.22,95%CI(0.12,0.38),P<0.01];PPIs、H2RAs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率的发生率[OR=0.76,95%CI(0.22,2.60),P=0.6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OR=0.84,95%CI(0.56,1.28),P=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预防性使用PPIs和H2RAs能降低AMI后SU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血清HBV-DNA及HBVM的相关性分析,并探讨HBsAg与HBV-DNA之间的关系,HBsAg与前S1抗原之间的关系及HBV-DNA与前S1抗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7月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195例患者HBsAg均为阳性,其中HBV-DNA应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HBVM(包括前S1抗原、HBeAg、HBeAb、HBcAb、HBsAg、HBsAb)应用ELISA法检测,选取健康体检者96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195例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标本中HBV-DNA的阳性率最高为75.90%,其次为前S1抗原的阳性率51.28%、HBeAg的阳性率28.21%;前S1抗原与HBsAg、HBV-DNA与HBsAg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V-DNA与前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HBsAg;HBV-DNA与前S1抗原两种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V-DNA阳性率高于前S1抗原;96例健康者其检测结果表明前S1抗原亦均为阴性。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血清HBV-DNA及HBeAg三者在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以为HBV感染的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47.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其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目前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1-2])。2016年重新修订的NCCN指南推荐直径≤5.0 cm的肿瘤可接受腹腔镜切除,直径>5.0 cm的可经外科手术切除。本例瘤体直径6 cm,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较少见,且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8天、120天复查恢复良好。在这篇文章中  相似文献   
48.
Li F  Li XX  Chang B  Pang LJ  Yang JH  Hu WH  Lu TC  Li HA  Wang J  Lu HF  Sun MH  Shi DR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8):1518-1522
目的 探讨检测软组织肉瘤组织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表达的诊断学意义。方法运用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105例石蜡包埋软组织肉瘤,包括30例滑膜肉瘤、15例横纹肌肉瘤(RMS)、25例尤因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Es/pPNET)、1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14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3例平滑肌肉瘤(LMS)、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2例纤维肉瘤和20例对照组肿瘤组织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SSX1/SSX2-SYT、PAX3/PAX7-FKHR、EWS-Ful、COL1A1-PDGFB、ASPL-TFE3的表达。结果30例滑膜肉瘤中,28例(93.3%)检出SYT-SSX融合基因的表达,其中14例表达SYT-SSX1,9例表达SYT-SSX2;6例腺泡型RMS4例表达PAX3/PAX7-FKHR,其余9例胚胎型和多形性RMS均无PAX-FKHR表达;80%,(20/25)的ES/pPNET中表达EWS-FLII或EWS-ERG;12例DFSP中8例(67%)检出COLI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14例ASPS中10例(71%)检出融合基因ASPL-TFE3的表达。3例LMS、2例MFH、2例纤维肉瘤和对照组20例肿瘤组织中均未检出上述易位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软组织肉瘤特异性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的表达是其分子诊断的可靠指标,一步法RT-PCR技术检测染色体易位融合基因为临床软组织肉瘤疑难病例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其极化的机制。方法:使用细粒棘球蚴囊液(EgCF)处理巨噬细胞系Raw264.7,以未加EgCF组作为对照组,qRT-PCR、ELISA、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使用EgCF处理巨噬细胞,并在实验组加入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抑制剂,以未加抑制剂组及DMSO组作为对照组,qRT-PCR、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STAT6、M1、M2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细粒棘球蚴通过调控巨噬细胞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结果:EgCF促进STAT6和M2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抑制M1相关因子的表达(P<0.05)。STAT6抑制剂可抑制Raw264.7细胞中STAT6和M2相关因子表达,并上调M1相关因子表达。结论:EgCF通过促进STAT6的表达介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三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卵巢癌住院患者159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173例,体检健康者161例,对3组人群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水平的检测。结果卵巢癌组CEA、CA125、CA19-9阳性率高于卵巢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明显于任一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检出率,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是检测卵巢癌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