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3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7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947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126篇
  2篇
中国医学   147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18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目的 基于葶苈子药性沉降,根据“病位在里者宜沉降”的治则,建立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结合病势趋向的改变,验证葶苈子药性“沉降”的科学性,以期初步阐释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科学内涵。方法 选择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0 mg·kg-1)、阳性药地塞米松组(0.075 mg·kg-1)、葶苈子低、中、高剂量(1.167、2.334、4.668 g·kg-1)组并通过胸膜腔注射1%角叉菜胶(2 mL·kg-1)建立肺水肿模型,检测肺水肿评价指标(肺剖检、胸腔渗出液量、白细胞数量、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确定葶苈子干预肺水肿的最佳剂量;检测与机体气机调节密切相关的五大系统(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相关指标,观察葶苈子干预对肺水肿大鼠病势趋向的改变,确定其升降浮沉之性;并观察各组大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炎症细胞种类和数目等,初步探究葶苈子改善肺水肿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显著增加(P<0.01),肺湿重/干重比、肺含水量及肺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弓背现象,少量大鼠鼻子湿润,鼻孔出现泡沫状液体等症状,剖检时肺出现体积增大或伴有瘀血,气管处出现大量粉红色泡沫状液体;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可减少大鼠胸腔积水量和胸腔积水中白细胞渗出量,降低肺脏器系数、肺湿重/干重及肺含水量,改善肺组织水肿出血等,且以葶苈子中剂量治疗肺水肿效果最佳(P<0.01);对于呼吸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咳嗽潜伏时间、引喘潜伏时间明显减少(P<0.05,P<0.01),咳嗽次数和喘息次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增加咳嗽潜伏期、引喘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喘息次数(P<0.01);对于泌尿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减少尿量,葶苈子中、高剂量显著增加尿量(P<0.01),低剂量组明显增加尿量(P<0.05),但均对排汗无影响;对于消化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增加(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显著下降(P<0.01),胃泌素(GT)明显增加(P<0.05),和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显著增加小肠推动率(P<0.01),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胃排空率、小肠推动率(P<0.01),显著减少胃残留率(P<0.01),显著或显著减少GT以促进胃肠运动及胃肠道的运输(P<0.01),增加胃动素(MTL)促进大鼠的胃排空(P<0.05,P<0.01);对于循环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输出量(CO)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心率有升高趋势,收缩压(SBP)显著升高(P<0.01),舒张压(DBP)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低剂量组明显增加LVEF、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中剂量组显著增加LVEF、LVFS、CO和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葶苈子高剂量组显著增加LVFS(P<0.01),显著降低大鼠的SBP(P<0.01),明显降低大鼠的DBP(P<0.05);对于中枢系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1),葶苈子明显减少大鼠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站立次数和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增加静止时间和旷场边缘活动时间(P<0.05,P<0.01);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管腔周围的炎症浸润严重,气管增厚、内有水肿液聚集,肺组织破坏严重,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肺泡灌洗液中γ干扰素(IFN-γ)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4(IL-4)明显提高(P<0.05)、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葶苈子能减少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积聚,减少肺小血管充血和肺间质水肿,降低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水平,升高IgE水平,降低肺组织ROS水平(P<0.05,P<0.01)。结论 葶苈子对病位在里的肺水肿模型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通过泻水逐饮、调节水液排泄,降泻肺气、调节气机、泻肺气之壅闭,促肺气肃降、调节气机下行,提示葶苈子作用趋势为沉降。其中以葶苈子中剂量作用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来发挥干预作用的。  相似文献   
42.
食管癌是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预后较差的一类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属中医学“噎膈”范畴。中药复方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获知构成食管癌(噎膈)的证素包括气滞、痰、气虚、血瘀、阴虚等,中医临床辨证多分为痰气交阻、气阴两虚、津亏热结、气虚痰湿、痰热互结、痰瘀互结、热毒瘀结、正虚毒蕴等,大半夏汤、启膈散、旋覆代赭汤、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通幽汤等为临床常用方剂,其中启膈散、六君子汤、通幽汤等经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明可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促进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食管癌作用,且中药复方通过靶向非编码单链RNA分子(microRNA)发挥抗食管癌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现临床收效良好的复方大半夏汤、参赭培气汤、小陷胸汤、人参半夏汤、六神丸等尚无深入的机制研究,古籍所载的吴茱萸汤、通关散等复方却于现代少有应用。因此,该文将中医经典古籍中专药专方、现代临床常用复方及实验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推广中药复方抗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43.
44.
45.
46.
47.
总结瓜蒌已有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分析瓜蒌的化学成分特点,探讨综合利用瓜蒌的途径。瓜蒌含有糖苷类、色素等成分,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肌纤维化等作用。在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等临床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8.
太子吮痈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4,(9):1718-1718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亲自率军征伐朝鲜,在凯旋归来的时候已经是冬季了。冬至的第五天,农历11月25日到达了河北定县,然后起驾回长安。农历12月初四唐太宗身上长了痈疮,疼痛不安,他只能乘坐人推着的车子缓行。这样走了七天,农历12月11日才到了河北保定一带,唐太宗身上的痈已经化脓了。太子服侍在左右,用嘴给他吸脓,脓出以后唐太宗感觉舒服一些,  相似文献   
49.
糖尿病(DM)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病、足病和心脏功能障碍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DM及其并发症病程长、易反复,难以根治,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是炎症反应和先天免疫系统重要组成,其激活后诱发的炎症级联反应通过释放炎症因子、损伤内皮细胞、影响代谢应激等参与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作为炎症反应的核心,NLRP3炎症小体可能为DM及其并发症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中医药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DM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NLRP3炎症小体具有调节作用,调控NLRP3炎症小体已成为中药防治DM及其并发症新的研究策略。但目前,从NLRP3炎症小体角度探究中医药治疗DM及其并发症作用报道相对零散,且缺乏系统综述。因此,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NLRP3炎症小体对DM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中医药经NLRP3炎症小体干预DM及其并发症进展两方面进行阐述,为中药对NLRP3炎症小体调控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以期为DM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