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目的:评价骨科术后护理对患者疼痛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对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住院并接受骨折而手术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测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当前疼痛、过去24 h疼痛、术前疼痛及术前对术后的预期疼痛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住院期间疼痛照顾、术后止痛效果的护理满意度完全满意、满意、不满意、完全不满意两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针对护理服务需求的不同,结合以“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给予骨折手术患者有针对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持续被动运动在微创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发生率较高,而且严重的运动损伤。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膝关节镜下微创重建ACL手术无论何种方法,包括自体骨-髌腱-骨(BTB)、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同种异体的BTB等,其最终目的都是想获得一个稳定的膝关节和完整的膝关节功能。目前国内外很多学,采用不同的术前功能训练和术后康复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患10例,手术前后采用持续被动运动进行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移植在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壮年因股骨头坏死而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其失败率明显比由于其他原因而行关节置换的病例高,故术前应选择保留股骨头的姑息性治疗,理想的治疗结果是避免关节面塌陷,推迟甚至免去行关节置换.2005-06/2006-12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骨科共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38例,其中成人股骨头坏死34例,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4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脐血干细胞来源于足月正常分娩产妇捐赠的脐带,由北科细胞工程生物研究所提供,产妇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成人股骨头坏死采用滑膜切除 股骨钻孔 死骨刮除 植骨 血管植入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综合治疗方法,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仅将移植过程中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更换为脐血干细胞.术后9个月,放射线检查示股骨头、骨质、骨小梁清晰,股骨头内新骨大量生长,塌陷区域明显改善,骨质密度接近正常;VAS疼痛评分由术前6.2分降至2.2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4.3±5.32)分升高至(89.6±10.5)分.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髂骨采血部位无感染及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证实采用干细胞移植结合滑膜切除、股骨钻孔、死骨刮除、植骨、血管植入等方法能够明显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股骨头坏死区域的血运及股骨头骨质的坏死状况,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进而导致骨折风险增高的骨骼疾病,目前可以通过在体的检测方法对骨量和骨结构进行评估。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利用双能X射线骨吸收测定(DXA)测量单位面积内的骨密度,但是由于DXA测量的骨密度是三维空间分布的骨组织在二维平面的投影,并不能真实反映骨组织在三维空间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工合成生物陶瓷作为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并联合诱导成骨物质移植的骨组织工程为大段骨缺损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目的:观察生物陶瓷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大段桡骨骨缺损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实验植入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 cm的大段骨缺损模型,将左侧骨缺损区作为实验组,植入生物陶瓷与骨髓基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骨缺损区作为对照组,单纯植入生物陶瓷。建模后4,8,12,24周各时间点对各组动物行标本大体观察、X射线片观察及组织学观察,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8,12,24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桡骨骨缺损区修复较快,新骨形成量多,塑性完全,原生物陶瓷破碎吸收现象明显。建模后24周,桡骨骨缺损区与骨端完全桥接,骨质基本得到修复。结果证实,生物陶瓷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及骨形态发生蛋白作为复合移植材料治疗兔桡骨大段桡骨缺损疗效较好,效果优于单纯生物陶瓷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男,26岁。因右手食指肿物10年,增大伴活动受限6个月入院。临床查体见右手食指近指间关节背侧有肿物为椭圆形,大小约1.0cm×1.Ocm,表面皮质增厚,边缘较规整,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未触及波动感和囊性感,压痛阳性,无浅表静脉怒张。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手术中见肿物为白色质硬肿块,边界不清,伸指肌腱和腱鞘粘连严重,连带腱鞘一并切除。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切口一期愈合,无功能障碍。病理报告:腱鞘纤维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例,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眩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77;1.3),(28.1&;#177;1.5)℃,P&;lt;0.0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177;0.80),(3.2&;#177;0.53)kPa,P&;lt;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创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距骨骨折是较少见的骨折之一。典型距骨骨折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常伴有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使不具备单独血供的距骨缺血坏死,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根据Hawkins[1]分型方法:Ⅰ型距骨颈骨折无移位。Ⅱ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有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Ⅲ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伴脱位。Ⅳ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距舟关节、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伴脱位。临床上Ⅰ型骨折通常可采取石膏外固定,进行保守治疗。而目前对于其他三  相似文献   
19.
骨组织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复合材料,胶原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成分,为骨组织提供韧性以维持骨组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大量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等能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组织胶原属性会发生显著改变。在决定骨强度方面,骨胶原属性已经成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骨组织的胶原属性对骨强度的影响,能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评估人体骨强度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根据文献回顾,骨胶原分子结构、胶原纤维排布走向、胶原分子间的交联等都会对骨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笔者重点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两种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胶原属性会发生如下改变:胶原排布走向改变、基团修饰改变和糖基化改变增加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接受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73)与B组(n=73)。A组患者术中给予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B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血红蛋白水平及膝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应用,可更好的减少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量,有效调节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