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170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乙醇诱导大鼠脑损伤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对海马结构的神经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变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室完成。选择约2月龄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乙醇组、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每组18只。以无水乙醇溶液腹腔注射(13mL/kg,1次/d,连续8d)诱导大鼠脑损伤。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腹腔注射山莨菪碱3mL/kg,1次/d,连续8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3mL/kg,1次/d,连续8d。分别在大鼠给药的第1,3,5,7天称量体质量,观察4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1min内在4个象限找到平台的时间、流动路程和速度等各项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并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海马CA1,CA3,DG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的胶质细胞的计数和平均面积百分比,以定量分析乙醇对海马及齿状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作用。结果:实验过程中生理盐水组1只大鼠和乙醇组2只大鼠死亡、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无脱失。4组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数量分别为17、16、18、18只。①乙醇组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时间、流动路程明显长于较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差异有显著性[(26.14±21.68)s,(14.48±13.63)s,(16.22±14.89)s,(18.49±16.21)s,P<0.05];[(367.19±334.31)cm,(229.87±236.13)cm,(260.22±269.68)cm,(298.52±272.88)cm,P<0.05]。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计数:乙醇组在海马CA1、CA3区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差异有显著性[(22.83±2.41),(18.39±3.38),(19.39±2.91),(19.03±3.19),P<0.05];[(25.97±2.50),(22.17±3.31),(21.67±2.33),(23.40±2.85),P<0.05];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胶质细胞平均面积百分比:乙醇组在海马CA1、CA3区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山莨菪碱 乙醇组,差异有显著性[(6.26±0.20)%,(4.12±0.20)%,(4.11±0.19)%、(4.14±0.20%)P<0.05];[(6.37±0.18)%,(4.03±0.17)%,(4.06±0.13)%,(4.10±0.12)%,P<0.05]。而在DG区乙醇组与其余3组无差别(P>0.05)。④大鼠体质量的改变:乙醇组的体质量增长速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并在第5天后呈下降趋势;山莨菪碱 乙醇组的体质量增长也较生理盐水和山莨菪碱 生理盐水组低,但仍为上升趋势。结论:腹腔注射乙醇能损害大鼠海马CA1、CA3区,而DG区无明显变化。山莨菪碱可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对乙醇诱导脑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中国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α 2-巨球蛋白基因(α 2-MG)多态性分布的情况, 分析中国 AD患者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比例.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方法对 100例 AD患者和 98例正常老年人α-巨球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扩增 A2M目的基因引物序列为 5'-CTG AAG AAT TAT CCC TGA AAC-3'和 5'-TGG TTC CTG CCA TAT CGC TC-3', PCR总反应体积 50 μ L;预变性 94 ℃ 5 min后,变性 94 ℃ 1 min,退火 50 ℃ 30 s,延伸 72 ℃ 30 s, 35个循环后延伸 72 ℃ 7 min,扩增得到的 A2M基因大小为 910 bp. 结果 AD组和正常组 Val1000 (GTC)/Ile1000 (ATC),G/G 基因型分别为 0.02和 0.01, 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未能发现α 2-MG Val1000/Ile1000与中国散发 AD发病的相关性,究竟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是否与种属有关,中国不同地区 AD患者α-巨球蛋白基因突变特点如何,二者究竟有无相关性应在不同地区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施普善对D-半乳糖拟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诱导的脑老化小鼠动物模型,分别用游泳水迷宫测定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结果:D-半乳糖模型组小鼠的游泳时间明显延长犤(44.91±12.86)s犦、正确次数明显降低犤(2.58±1.87)次/d犦,与正常对照组犤(28.11±12.75)s,(4.33±1.72)次/d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94,t=3.258,P<0.01)。应用施普善6周后,其大、中剂量组小鼠的游泳时间明显降低犤(28.06±13.06),(27.85±13.21)s犦,正确次数明显增加(4.58±1.66),(4.63±1.81)次/d犦,与D-半乳糖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574,3.508;t=3.416,3.349,P<0.01);并能显著提高脑组织中SOD的活性犤(30232.38±5133.53),(29653.26±4878.64)nkat犦,降低丙二醛含量犤(630.00±59.40),(626.74±49.68)nmol/g犦,与D-半乳糖组犤(22892.74±4540.07)nkat,(749.69±92.80)nmol/g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418,3.277;t=3.168,3.337,P<0.01)。结论:施普善能明显的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脑老化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组织中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北京社区老年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PAOD)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早期康复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了83例(男28例,女55例)老年PAOD及100例(男50例,女50例)健康老年对照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MTHFR基因C677T单核苷酸突变呈多态性,分为3种类型:C/C,C/T,T/T。老年PAOD病例组3种基因型频率为:C/C,13.3%;C/T,51.8%;T/T,34.9%。健康老年对照组分别为:C/C,31%;C/T,50%;T/T,19%。两组MTHFR基因的C677T单核苷酸突变中T突变位点的频率分别为60.8%、44%。病例组与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北京社区老年人群中,MTHFR等位基因C677T突变可能是老年PAO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5.
背景目前可用脑脊液中tau蛋白升高和Aβ蛋白降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血液中APP,PS1和PS2基因突变诊断可用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诊断;APOE ε4基因多态性分析不能作为一个诊断指标;血液中α1-抗凝乳胰蛋白酶浓度诊断阿尔茨海默病阳性率较高,但特异性差;血小板APP异构体的比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有特征性分布;国际上有一个实验室观察到红细胞电泳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有高特异性改变,在此同时观察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红细胞电泳时间的改变.目的研究红细胞电泳时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为判断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检测指标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采用病例对照单盲临床实验的方法.地点和对象在北京社区年龄≥60岁的人群中选择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1例,38例无痴呆及脑梗死病史者为对照组.干预观察两组中红细胞电泳时间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红细胞电泳时间,诊断阳性率.结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红细胞电泳时间小于老年组,90%单侧下限值,即12.74 s,以其为阳性界限,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老年对照组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82%(P=0.000 001 23).76.92%(P=0.000 010 24)和7.55%.结论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与Alzheimer病相关,对于辅助诊断Alzheimer病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4海马齿状回区注射对成年大鼠神经细胞胆碱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全军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5)。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4或生理盐水注射大鼠左侧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用微量注射器将10mg/L骨形态发生蛋白41μL以1μL/min的速度注入,留针10min。生理盐水对照组将生理盐水1μL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式注入相同部位。实验评估:注射后28d,对该区大鼠脑组织进行胆碱能神经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Image-prog-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的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大鼠1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形态: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射后28d时,光镜下见海马CA1,CA2,CA3区及齿状回均存有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其形状呈卵圆形、梭形或多边形,细胞体较大;细胞核大而圆,具有多个突起。细胞质和突起均被染成棕黄色,经苏木精复染的细胞核着色浅色,核仁明显。②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注射后28d,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194.78±22.33),(142.78±26.58)μm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997,P=0.002<0.01);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注药侧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细胞面积明显高于同组对侧[分别为(194.78±22.33),(158.03±36.22)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746,P=0.03<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4注入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可上调该区神经细胞的胆碱能表达。  相似文献   
47.
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对缺血再灌注脑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adenylatecyclase-activatingpolypeptide,PACAP)对缺血再灌注脑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利用四血管结扎法,建立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侧脑室注射PACAP,观察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物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计数海马CA1区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数目,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PACAP治疗后脑组织MDA含量为(1.35±0.39)nmol/mg,SOD和GSH-Px活性分别为(115±20)NU/mg、(10.3±2.0)U/mg,与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差异(P<0.05),海马CA1区存活和凋亡神经元数目为48.8±4.3,14.3±2.9,能促进神经元存活和减轻凋亡损伤(P<0.01),保护超微结构。结论:PACAP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防止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对不同特性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株(3T3)、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仪器和试剂:加拿大Sun氏静电微囊发生仪;体视显微镜;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氯化钙、柠檬酸钠。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分别用其包裹3T3细胞、牛肾上腺嗜铬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按照细胞的不同及包裹材料的不同,分为裸细胞组、海藻酸钙微球组、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组。在光镜下观察体外培养的微球、微囊及细胞的形态、存活率、增殖率。细胞增殖率=培养后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培养前细胞数×100%。结果:光镜下见包裹后即刻海藻酸钙微球和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呈大小均一的半透明圆球,直径150~300μm,表面光滑。培养24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均呈单个细胞,均匀分散于微球或微囊内。培养120h时,牛肾上腺嗜铬细胞、3T3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在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聚集成团块,而在海藻酸钙微球内仍呈单个细胞散在分布。①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高增殖活性的3T3或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74.38±7.72,89.08±3.05,87.48±3.43,92.40±7.56,72.67±2.08,89.33±5.13,P<0.01);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海藻酸钙微球内同一种细胞的存活率(87.88±3.38,89.08±3.05,89.63±5.55,85.33±4.86,92.40±7.56,95.08±3.81,83.67±5.51,89.33±5.13,85.33±2.08,P<0.01)。②在不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或3T3细胞的增殖率存在差异,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内同种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裸细胞组(2.54±0.65,5.20±2.38,2.30±0.70,2.26±0.83,3.89±1.89,13.37±16.14,P<0.05);而在不同状态下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在相同状态下,培养72和120h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3T3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18.66±7.76,39.11±16.06,P<0.01);而3T3与牛肾上腺嗜铬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对同一种细胞,培养24,72和120h时,海藻酸钙微球与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相比,其细胞的增殖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培养条件下,海藻酸钙微球或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似更利于该3种细胞的生长;海藻酸钙-聚赖氨酸-海藻酸钙微囊包裹较海藻酸钙微球包裹更利于同种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中国北京社区人群脂联素基因 45T/G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自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对万寿路等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选出无亲缘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195例,非糖尿病对照(非糖尿病组)139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两组受试者脂联素 45T/G与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ro12Ala多态性各基因型分布频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334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脂联素 45T/G多态性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糖尿病组,TT52.8%,TG35.4%,GG11.8%;非糖尿病组,TT56.1%,TG41.0%,GG2.9%,糖尿病组GG型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P<0.01)。②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ro12Ala多态性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糖尿病组PP90.8%,PA9.2%;非糖尿病组PP89.9%,PA9.4%,AA0.7%,两组间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两位点交互作用组间比较,具有脂联素 45TG GG型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A AA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脂联素 45T/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其纯和突变型GG型罹患率较高;未发现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有关;上述两位点存在交互作用,携带脂联素 45G等位基因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2Ala12等位基因者易患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0.
我国10年来老年流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我国10年来老年流行病研究进展陶国枢(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3)何慧德(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老年流行病学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它已经从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断延伸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