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孙杨  杨宝辉 《颈腰痛杂志》2021,42(6):805-808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10月因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治疗的10例患者,对于术前存在窦道者,根据窦道分泌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并于术中制作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细菌培养阴性或无窦道者,术中制作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病灶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填塞于病灶内.评价手术部位愈合情况、术前和随访各时间点的炎症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术前存在窦道,其中6例于窦道取样细菌培养阳性;10例均术中再次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8例.10例患者均取出内固定物,术后抗生素应用6-8周,伤口分别于2-3周内愈合,术后3个月各炎症指标基本正常,术后6个月炎症指标均正常,与术前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影像学评价脊柱稳定者6例,单纯取出骨水泥链珠;不稳者4例,进行了植骨重建.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效果肯定,是除灌洗引流等方法外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轴突生长抑制因子MAG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采用组织学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5只在不同时期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区MAG的变化。结果:损伤组脊髓损伤后第1天灰质内出现片状出血、中央区碎裂,轴突断裂及脱髓鞘改变;第3天神经元肿胀,逐渐形成空洞,胶质细胞减少;1周残存神经元减少,胶质细胞增生;3周脊髓损伤区出现囊腔样变。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脊髓损伤后1天即可见到髓鞘中MAG的表达,3天后达到高峰,到3周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MAG可能在脊髓损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我科于2006年6月收治1名颈椎结核患者,术前误诊为颈椎转移性肿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评估3D打印解剖型钛笼在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中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5-12行C5椎体ACCF的56例脊髓型颈椎病,27例ACCF术中应用3D打印解剖型钛笼(观察组),29例ACCF术中应用传统钛笼(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3 d及末次随访于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观察钛笼下沉距离、骨融合及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 56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15.34±3.61)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5.42±2.9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100%。观察组21例钛笼下沉,下沉0.3~0.7(0.52±0.21)mm,无严重下沉患者;对照组25例钛笼下沉,下沉2.3~4.2(2.93±0.42)mm,3例严重下沉;观察组钛笼下沉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69.5%,对照组为67.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节段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解剖型钛笼在ACC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应用能够获得与传统钛笼相似的临床效果及骨性融合率,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钛笼下沉现象,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移植骨用于肱骨髁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行自体骨移植治疗的肱骨髁部骨缺损的135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PRP复合组(n=69)和传统组(n=66),分别给予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和自体骨移植治疗,比较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年肘关节活动度,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反映2组患者骨性愈合的情况,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其结果。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1年肘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RP复合组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3.8±0.72)周和骨性愈合时间(18.8±3.50)周均明显短于传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6.4±0.58)周和骨性愈合时间(22.7±1.5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RP复合组骨性愈合情况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也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 PRP能够促进肱骨髁部骨缺损患者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的速度,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治疗SCI最有前途的干细胞类型之一。MSC移植后的低迁移效率、低存活率和低分化率严重限制了MSC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此外,大量研究显示不论是静脉注射还是脊髓内注射,很少有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整合。近年研究显示,MSC的定向迁移受细胞因子、基因转录表达和组织工程影响。本文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及组织工程3个方面对MSC迁移的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归纳近年通过促进MSC迁移治疗SCI策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治疗SCI的效果、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7.
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近年来人们认为只要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不利因素就能促进损伤脊髓的再生,抑制因子包括髓鞘相关抑制分子和胶质瘢痕。其中髓鞘相关抑制分子主要有勿动蛋白、髓磷脂相关糖蛋白及少突起胶质细胞髓鞘相关糖蛋白。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前后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的动态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09/2007-05在西安交大医学院教育部环境与基因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8周龄成年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0.25)kg,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组、DF12对照组,10只/组。另取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取材,体质量200~250 g。 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全横切脊髓损伤模型。嗅鞘细胞组将原代培养12 d的嗅鞘细胞悬液调整为1×1011 L-1,在距损伤缘上下各1 mm处分4点应用微量注射器注射,深度1.0 mm,每处各注射1 μL。DF12对照组同法每点注射等量DF12培养液,模型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分别于移植后1,4,8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检测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的变化。同时在移植后8周行嗜银染色检测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①勿动蛋白的变化:正常组勿动蛋白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其余3组(P < 0.05)。移植后1,4,8周,嗅鞘细胞组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P < 0.01),而模型组和DF12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②组织形态学变化:嗅鞘细胞移植8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但模型组与DF12对照组大部分纤维排列紊乱,再生纤维方向性较差;嗅鞘细胞组可见明显的新生轴突,且神经纤维跨越损伤部位修复脊髓损伤,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优于模型组及DF12对照组。 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能通过降低脊髓损伤区勿动蛋白水平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78.
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骶部椎管内囊肿、肿瘤及创伤压迫马尾神经所致。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病隐匿,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手术解除马尾神经压迫后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预后差,其发病机制不甚明了。如何建立一个简易,典型,可复性好的CES动物模型,研究马尾神经压迫损伤后是否也存在着发出段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进而探讨CES发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的: 通过建立SD大鼠马尾神经急性压迫模型,观察大鼠马尾神经两节段重度压迫后神经病理变化,腰骶段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和P75NTR的时间空间空分布,从形态学上确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与P75NTR的相关性。 方法: 取48只SD雌性成年大鼠,随即机分为8组(n=6),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正常组,6组为压迫组,置入圆柱形硅胶棒占L3、L4椎管截面积约75%--80%,形成马尾的急性压迫。对照组手术基本操作步骤同压迫组,切除椎板,但不给予压迫。压迫组分别于1 d, 3d,5d, 7d, 14d ,28d后取脊髓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透射电镜,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 尼氏染色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手术组有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染色较深的神经元,可见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一周后损伤范围不再扩大。 2. 电镜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未见神经元凋亡。手术组可见脊髓神经元凋亡,并集中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脊髓后角神经元,骶髓副交感神经元也有凋亡出现。 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未见明显Pro-NGF,P75NTR,JNK表达。手术组术后3天,脊髓前角开始有Pro-NGF,P75NTR,JNK表达,术后7天达到峰值,之后仍有表达,但呈下降趋势。手术组与对照组神经元表达Pro-NGF,P75NTR,JNK阳性数目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神经元凋亡TUNEL结果:正常组与对照组有极少量凋亡神经元但是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1天即在脊髓前角发现神经元少量凋亡,随时间推移,凋亡神经元增多,术后7天达顶峰,后逐渐减少,至28天后仍有神经元凋亡。手术组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马尾压迫后,受压马尾发出段脊髓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凋亡与P75NTR的高表达存在平行变化的关系:脊髓神经元P75NTR的表达和凋亡呈正相关。 结论: 1. 硅胶棒椎管内植入制作马尾神经损伤模型具有用材便宜、组织相容性良好、操作相对简单、对动物的损伤小、对马尾神经压迫程度的调节易控制及重复性好等优点, 是一个理想的马尾神经压迫模型。 2. 马尾神经损伤后经透射电镜证实神经元凋亡存在。主要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3. 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出现与表达P75NT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9.
成年大鼠侧脑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下区星形胶质细胞(AST)的神经干细胞特性研究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为了进一步了解AST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是探讨AST细胞学特性的有力手段,而怎样通过体外培养得到高纯度的成年AST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2.5月的成年大鼠侧脑室下区为实验材料进行AST培养,并对传统的培养方法进行改良。首先在AST培养基中增加B27添加剂,结合成年AST体外生长特性,采用低浓度血清(2.5%~5%)和血清浓度调整法对培养的AST进行纯化。然后采用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培养至14d的细胞进行鉴定及纯度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27添加剂对AST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B27添加剂能有效促进体外培养的成年AST的生长和增殖,采用此方法培养的成年AST纯度达90%以上;B27添加剂与低浓度血清的组合以及根据细胞特性及时调整血清浓度是一种有效的纯化成年AST方法。本方法的建立可望为AST的神经干细胞特性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80.
软骨发育不全是指:所有因为原发性遗传缺陷导致的软骨疾患和继发性软骨内骨化缺乏引起的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